基础认知训练14:区辨认识方位(2)自身-物件的方位概念
文 | 张蕾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具体介绍了教授【物件—物件(基准物)】的位置概念。通过上述教学,孩子已经能够根据基准物的朝向来判断基准物周围物件或人物的位置。
在之后的教学中,将教授【孩子自身—环境中物件】的位置关系,也就是教授孩子判断自身与周围的物件或人物的相对位置。在教学时将根据基准物的不同分为两部分教授,一是以孩子自身为基准判断周围物件的方位;二是以环境中物件为基准让孩子找到自身所处的位置。
教授【以孩子自身为基准】的方位概念
在【自身—物件】的方位词教学中,主要涉及前面、后面、旁边、上面、下面。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认知能力,来决定是否需要教导左、右。教导者可将2-3个位置作为一组进行练习。
第一阶段:
区辨孩子自身的方位位置:
经过前面的训练,孩子对于前后、上下这些方位词应该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因此,在这个训练中,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方位词放在一起教导,包括前、后、上、下、旁边。如果想要教导孩子左右的概念,建议分开第二个阶段来教。下面我们来介绍训练的程序。
目标行为:教导者发指令“摸一摸你的【方位】(如:摸一摸你的前面)”后,孩子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找到自身的相应位置。
-
自身对应的方位与身体部位建议如下:
前面—胸口(或手指向身体正前方);
后面—后背(或手指向身体后背方);
上面—头顶(或手指向头的上方);
下面—腿(或手指向脚下的地面);
旁边—手臂外侧(或手指向双臂两边的任一侧面位置)
-
如果是让孩子指方位,则将指令改成“指一指你的【方位】”
教导程序:
-
教导者坐在孩子同一侧(与孩子平行);
-
教导者发指令“摸一摸你的【方位】”;
· 每次训练中,每个方位的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发指令,即指令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
教导者辅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 示范辅助:教导者摸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比如前胸为前面、后背为后面,让孩子模仿触摸相应的位置;
· 手势辅助:教导者指孩子身体的相应位置,让孩子去触摸;
· 口语辅助:脸/胸是前面、背是后面;
说明:在教导者指向孩子后背时,有的孩子很难转头看到教导者手指。所以,在辅助时,教导者可触摸孩子的后背,让孩子通过触觉找到相应的位置;
-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你【方位】”,并且给予代币。
-
进入下一个回合,重复以上第2-4步。
教学完成标准: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2
第二阶段:
区辨孩子自身与环境中物件的位置:
学习了判断孩子自身方位之后,便可开始学习辨别【孩子自身—物件】的方位概念。因为上下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比较少,并且在训练中比较难以模拟相应的位置,我们暂时略过,先教导前、后和旁边这三个位置。
目标行为:教导者发指令“拿【方位】【物件名称】(如:拿前面的汽车)”时,孩子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在所呈现的物件中拿取相应位置上的物件。
教学材料:任何玩具,如汽车、积木等
-
注意:放置在三个位置上的物件虽然不一定需要完全相同,但必须是同一种物件,比如都是汽车或都是积木,以避免孩子根据指令中的物件名称来拿取相应的物件;

*以上图片已获本人授权
教导程序:
-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地面上;
-
教导者在孩子前、后、旁边(任意一边)各放一辆汽车,并让孩子看到他周围的物件;
-
教导者发指令“拿【方位】(前面/后面/旁边)的汽车”;
· 每个位置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呈现不同的位置指令;
-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阻挡孩子的动作,并给予口语提示,如:摸一摸你的前面/后面/旁边,孩子做出反应后,教导者继续辅助“拿你前面/后面/旁边的车”;
-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再一次让孩子摸一摸自己的前面/后面/旁边,然后让孩子顺着方位指前面/后面/旁边,这时如果孩子不能指对方向,教导者给予手势辅助;在孩子做出反应后,教导者继续辅助“拿你前面/后面/旁边的车”;
-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前面/后面/旁边的汽车”并且给予代币。
-
进入下一回合,教导者随机更换孩子的朝向并在其周围摆放教具,重复以上第2-6步;
说明:
上一篇文章曾经介绍过,在以物件为基准判断方位时,孩子需要根据基准物的朝向来判断方位;同样,在以孩子自身为基准时,也要根据他自己的朝向来辨别身边物件的方位,而不是记住身边某个位置是前是后,所以在这个训练中,孩子坐的方向可以时不时地调整一下。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在孩子周围放置其它玩具,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泛化
在生活中,以方向为索引,随机地给出让孩子找东西的指令,看孩子是不是能按正确的方向去搜索该物件。换言之,该物件离孩子的距离相对会远一些,而不是直接在孩子的面前或旁边。比如,家长可以说:在你的后面有一把椅子,请你搬过来。
3
第三阶段:
在自身周围放置物件:
该阶段是以孩子自身为基准,要求孩子将手中的物件放置在自身周围相应位置。
目标行为:教导者将一个物件递给孩子,同时发指令“放在你的【方位】(前面/后面/旁边)”,孩子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将手中的物品放置在相应位置上。
教学材料:任何小玩具
教导程序:
-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站好或坐在椅子上;
-
教导者递给孩子一辆汽车,发指令“放到前面/后面/旁边”;
· 每个位置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呈现不同的位置指令;
-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阻挡孩子的动作,并给予口语提示,如:摸一摸你的前面/后面/旁边;在孩子摸了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后,教导者再次给出先前的指令;
-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再次让孩子摸一摸其自身的前面/后面/旁边;然后让孩子顺着方向指向其前面/后面/旁边的位置,如果孩子并未指向正确的方向,教导者可示范指出;然后再次给出先前的指令;
-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你把汽车放在你的前面/后面/旁边了”,并且给予代币。
-
进入下一回合,教导者随机改变孩子的朝向,重复以上2-5步。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进行测试,如:要求孩子放置其它的物件,如:玩偶。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教授【以物件为基准】的自身与物件的方位概念:
该阶段要求孩子将基准物和自身做一个转换,以周围物件为基准,并将自己“放置”到基准物的不同方位位置上。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教授过如何辨别物件的前后,因此,教学时仍可以让孩子通过判断物件前后,来找到自己要站的位置。同样,我们可以在同一个阶段中包括所有的方位词,但如果孩子的学习速度比较慢的话,建议大家仍然分阶段来进行操作。下面以教授前、后为例,介绍训练程序:
目标行为:教导者发指令“站到【物件】【方位】,如:站到小熊的前面”后,孩子在2秒内独立且正确地站到相应的位置。
-
本项技能是孩子学习排队技能的先备技能之一
教学材料:
-
任何有方位的相应大一些的物件或人物,比如仿真玩偶、椅子、家人等
教导程序:
-
教导者站在孩子身边;
-
教导者摆放基准物,并发指令“站到小熊的前面/后面”;
· 每次训练中,每个方位的指令呈现相同的次数;
· 随机发指令,即指令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 训练中,不时转换基准物的朝向
-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有错误反应的倾向,教导者阻挡孩子的动作,并给予口语提示,如:“摸一摸小熊的前面/后面”;在孩子摸了小熊的相应位置后,教导者再次给出让孩子站在小熊前面/后面的指令;
-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让孩子再次摸一摸小熊的前面/后面,然后顺着方向指向相应的位置,同时给予口语描述“这是小熊的前面/后面,所以你要站在它的前面/后面”;
-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你站在了小熊的前面/后面”,并且给予代币。
-
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2-5步。
教学完成标准:
- 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使用至少3组新的教学材料作为基准物进行测试,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在80%以上,训练完成;若孩子未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按上述程序继续进行训练。
扩展练习:在队列中判断自己的位置
在进行泛化练习时,不仅可以使用其它物件作为基准,比如:椅子或小房子;也可以以人物为基准,还可以让孩子在一个队列当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比如:2-3位家庭成员排队站好,妈妈发指令“站在奶奶的后面”,孩子根据指令判断自己的位置并站在相应位置上。在指令中需要明确指出基准人物是谁,并不断改变队列中人物的朝向和排队的顺序,比如:第一个回合爸爸站在奶奶前面,之后回合爸爸可以站在奶奶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