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15:区辨钱币和钱币的兑换(1)
文 | 谆仪
钱币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会考核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不同币值之间的兑换,以及简单的应用。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角、分的掌握在生活中的实用意义已经不大,但为了能达到学校的学习要求,我们仍然需要教导孩子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
第一阶段:区辩和命名钱币
教导区辨和命名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对于能力好的孩子,可以先尝试教导命名,然后测试孩子是否能区辨。当然,如果孩子学得比较慢,还是建议大家先教导区辨,然后教导命名。
1. 区辨不同面值的钱币:当家长说出一种面值的人民币的名称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从呈现在面前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中(100/50/20/10/5/1元,5/1角)找出相应的钱币。训练时可先教导【元】,然后再教导【角】和【分】(由于面值为分的钱币在小学一年级的面值兑换中要用到,所以也要教会孩子)。
教学材料:不同面值的硬币和纸币全套(其中10元币值以下的各准备至少10张,在后续的教学中会使用到)
教导程序:
1、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尽量保持家长的高度和孩子的高度一致。
2、家长将不同面值的钱币按一条线呈现在桌子上,钱币之间相隔5CM左右。每次训练摆放3-5种不同面值钱币,如果孩子能力好,可以摆放全部。
注意:钱币有正反面,训练时需随机的摆放。每次训练,钱币的位置也需随机无规律的呈现。每次给予的钱币的指令需随机无规律。
3、家长获得孩子注意力后给予指令,比如:“拿20元”
4、家长辅助孩子拿出对应面值的钱币。
5、当孩子将正确钱币递给家长时,家长要立刻夸奖孩子:“对了,这是20元”。并给与夸奖和代币
辅助及纠错程序:
※ 手势辅助:家长指出正确的钱币,指的时候将手指靠近钱币上数字的位置,也可以口语+手势告诉孩子看哪里。
※ 辅助撤销:延迟增加提供辅助的延迟时间,一开始时给出指令马上辅助,在练习几个回合后,家长可以延迟给予辅助,比如等2秒钟才指正确的钱币。在延迟提供辅助时,尽量避免孩子出错。比如发现孩子有犹豫或手已经指向错误的时,立即提供辅助(不需要等足2秒)。
※ 纠错程序: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先让孩子把手放好,然后重新发指令后马上给予手势辅助。
完成标准:在教导中,当孩子能够连续2次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训练完成。
2. 命名不同钱币面值:当家长呈现1张人民币并提问:“这是多少钱?”时,孩子能在2秒内清楚地口语说出钱币的面值。
教导程序:
1、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尽量保持家长的高度和孩子的高度一致。
2、家长在获取孩子注意力后,将一张钱币的呈现在孩子面前,并提问:“这是多少钱?”
注意:在呈现钱币时,要随机呈现,钱币的呈现次序没有既定的规律。
3、家长用手指到钱币数字的位置,同时口语示范正确答案“XX元”。
注意:如果已经完成了区辨的训练,在做命名训练时,可以稍延迟1-2秒,看看孩子能不能独立命名,但需要尽量在孩子出错前给予辅助。
4、当孩子跟着说出正确答案后,家长要立刻夸奖孩子:“对了,这是xx元”。并给与夸奖和代币。
辅助及纠错程序:
※ 手势辅助:家长用手指向钱币上金额的位置。
※ 口语(示范)辅助:家长口语说出正确答案。
※ 辅助撤销:一开始训练时使用口语示范+手势,在撤销时先逐渐减少口语示范(比如:一开始的时候示范答案的全部词汇,然后仅示范第一个字,然后到第一个字的启始音,再到口型),在这个过程中,继续给予手势提示。当口语示范可以完全撤销时,通过延迟提供辅助的方法来撤销手势的辅助。在辅助撤销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有能力,可以跳跃地减少辅助的程度。但不要考孩子,如果辅助减少过快,孩子不能做出正确反应、甚至会出错,则需要在训练中多给予一些辅助。
※ 纠错程序: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家长给予反馈,“不对,我们再来一次”。然后重新发指令后马上手势指向面值数字,并示范正确回答。
完成标准:在教导中,当孩子能够连续2次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训练完成。
3.多张钱币呈现时能说出钱币总金额
最终目标:当家长给出一定钱币的组合(比如,1张10元,1张5元,2张1元,1张5角,1张1角)时,孩子能说出19元6角。
先备技能:
※ 1-10唱数
※ 2(奇偶数)、5、10的跳数
※ 基础口算能力,比如5+2=7,10+5=15(在数钱币时,看到10元和5元,孩子需要能立即口算做出10+5=15)
阶段目标1:
多张等值钱币说出总金额(比如,2张10元,孩子能说“20元”;5张1角,孩子能说“5角”)
教导程序:
1、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并保持同一高度
2、家长吸引孩子注意力并呈现不同面值的钱币在孩子面前如,5张5元(5张钱币分开呈现在桌面),提问孩子:“这里多少钱?”
3、家长口语提示孩子数出钱币的总数
※ 在这里因为面值都是相等的,而孩子已经具备跳数的能力,家长手势逐一指示呈现的钱币并口语示范:5元,10元,15元,20元,25元,一共25元。
※ 在这里跟点数的教导一样,家长指着一张钱币数出后,要求孩子仿说,随后当孩子跟着跳数后家长逐步减少口语提示。
※ 因为孩子已经具备点数报总数的能力,所以在开始时家长可以示范总数,接下去就可以在数完后让孩子自己报总数。
4、当孩子报出钱币的总数后,家长夸奖孩子
5、变换另一组钱币(变化币值和呈现的钱币的数量)重复以上步骤给孩子练习。
阶段目标2:
不同面值(不混合元和角)说出总金额(比如,1张10元,2张1元,孩子能说出“12元”;1张5角,3张1角,孩子能说出“8角”)。
在这一阶段因为有不同面值的钱币,一般我们会教导孩子依据规律来数数,即从最大面值的钱币开始数,所以在点数前,可以要求孩子先把钱币按面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如呈现一张10元,2张1元时,孩子先将钱币按“10元,1元,1元”的顺序罢放好,然后开始点数累加金额。
在点数时,孩子先指向第一张钱币,报出金额(如:“10”),然后指向第二张钱币,这时家长需要辅助孩子(1)看清楚金额,(2)将相应的金额加到前面数的数字上去(如:“11”),重复该步骤,直至数完全部呈现的钱币。在训练中,家长可以使用口语提示,即“10元加1元是多少?”
在训练时,一开始呈现少量的钱币,比如只呈现两张不同面值的钱币,然后逐渐增加呈现的钱币的数量。
注意:我们在前面提到,要能进行这个练习,孩子需要有非常精熟的口算能力。相反,如果孩子的口算能力不足,可以跳过这个目标的训练,直接进入小学教学中的看图计算的练习(见文章最末例题)。在小学练习题中,因为是书面的练习,所以孩子可以写下公式后进行计算,会减少对孩子口算的要求。
阶段目标3:
元角混合(不累加)说出总金额(比如,1张10元,1张5角,孩子能说出“10元5角”;1张5元,1张1角,孩子能说出“5元1角”)。
阶段3的目标主要在于孩子能以正确的顺序来命名钱币的单位。在训练时,同样要求孩子先按钱币的面值大小排序,然后直接命名。
教导程序:
1、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坐并保持同一高度
2、家长吸引孩子注意力并呈现不同面值的钱币在孩子面前如,1张10元、1张5角,并提问:“这里多少钱?”
3、家长指示孩子将钱币先从大到小排列,即10元在前,5角在后
4、家长辅助孩子按正确的单位说出钱币总金额,即“10元5角”
5、当孩子完整说出正确金额后,家长夸奖孩子说对了。
6、家长呈现下一题。(每次训练8-10题)
当孩子能流畅地命名钱币总金额时,家长可以开始加入不同币值的钱币的数量,即结合训练目标2,将练习加大难度。
一年级例题:填写钱币的数量
小学的这一习题,其实就是把我们前面教导的目标3在纸面上进行练习,其难度应该比我们训练的要求要低一些。以下题为例,我们介绍教导的程序:
教导步骤:
1、家长指示孩子看图读题,并告诉孩子这道题是要求数出钱币的总金额(当孩子理解题目意思后,家长不需要对每道题进行解释)
2、家长提示孩子先找出所有“元”的钱币
※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彩笔将同单位的钱币勾出,并在后续的训练中慢慢撤销这个辅助
3、家长指示孩子数出总数,并将数字写入题目中相应的位置
4、重复步骤2-3,找出“角”的数量并写下答案
※ 当同币值的数量有多个,并且孩子口算能力不达时,家长可以提示孩子在纸上写下每一个币值的数字,并列出加法公式。如本题中,公式为1+1=2,所以答案为2角。
5、当孩子完成时,家长夸奖孩子做对了
6、家长给出下一题(每次训练8-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