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成为厌恶刺激时
文 | 马凌冬
每次接到一个新个案,我们善良美好的愿望都是:顺利完成与强化物配对的过程,孩子从此爱上你,每次上课都不是走着,而是跑着奔向你:
下课后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而现实, 真的很骨感! 很多时候我们不但没被喜欢,反而被厌恶了!
被厌恶有多种形式。老二回家后躲屋里不出声,吃晚饭时避免眼神接触,我知道我成了厌恶刺激;Ronny 一见到我就翻白眼儿,我知道我成了厌恶刺激;Justin 有一天竖起了中指,我百分之百知道我成了厌恶刺激!除了这些明显迹象,还有种种隐形迹象,比如孩子在我们面前表示出没兴趣,不敏感,冷冰冰,漠不关心,无情,冷漠离群,无所谓,无动于衷,等等。
一不小心被厌恶了,该怎么办?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厌恶刺激,即便不马上被孩子喜欢,充其量我们也是个 “中性刺激”,因为不小心跟厌恶刺激配对了,我们才成为厌恶刺激。
被厌恶了,不要想马上变成孩子的最喜欢的人,这不现实。我们先争取混成 “不被厌恶”,再从 “不被厌恶” 试着晋级到 “被喜欢”。
1 ) 从 “被厌恶 ”到 “不被厌恶”
既然被厌恶是因为不小心跟厌恶刺激配对,先找具体原因吧,看看到底跟哪种厌恶刺激配了对?比如正惩罚和负强化的别名都叫做 “厌恶刺激控制”,可以从这里入手,看看自己是哪一款?
A.正惩罚通过加入厌恶刺激,降低未来行为发生的频率
在正惩罚的情况中,我们是实施惩罚的人,虽然厌恶刺激是具体的惩罚,比如罚时出局,额外的作业等,但是惩罚与实施惩罚的人配对后,我们就变成制约型动机操作 "CMO"。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停止使用任何意义的惩罚,用正面支持方法替代。给孩子自主权,提供选择,并强化他服从指令的行为来降低 CMO 的影响。
B.负强化通过移除厌恶刺激,增加未来行为发生的频率
在负强化的实施中,往往我们对孩子有要求,而这个要求太难,或者提出的方式不够有趣。“难“和”无趣“ 不幸跟我们配对了,我们的出现会引起孩子: “啊!难道我又要…吗?” 的恐慌。然后为了去除这个厌恶刺激,孩子会尽量展现出良好的目标行为:“她实在太烦人了!好吧,我努力一把,混过去这一关再说。”
为了避免厌恶刺激而表现出良好行为并不是我们的干预目标,我们希望孩子自己真心希望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他有自我强化作用。孩子目前还没有这个动机,偶尔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下自己是厌恶刺激这个事实。比如一个大龄孩子抱怨:“这个影子老师怎么又跟着我?我都上高中了,丢人!” 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顺势提出:”如果你...我保证不再跟着你“,通常可以看到效果。
正惩罚和负强化这两种操作方法的相同之处都包含了如何对付厌恶刺激,不同的是他们对于行为的影响不一样。同样是避免厌恶刺激,正惩罚降低某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而负强化增加某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我们找到具体跟哪个厌恶刺激配对了(某种惩罚或任务),下面赶紧采取措施,争取解除这种配对的关系,想办法先让自己成为中性刺激。
2)从“不被厌恶” 到 “被喜欢”
成为中性刺激就是先变得不让孩子反感。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跟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因为你越离他近,他越烦。然后反省,我们怎样避免成为正惩罚和负强化?是否能不采取任何形式的惩罚并去掉一些没必要的要求?是否可以少唠叨,多辅助?能不能修改任务?提建议,而不是提要求?比如早晨孩子赖床,上学迟到,这很让人恼火。与其大声吼他,甚至闯进去把他卧室的窗帘呼啦一下拽开,能不能主动提供帮助,建议帮他设定闹钟,并让整个过程有趣一些,比如一起研究如何把闹钟的铃声换成他喜欢的音乐。
退一步后,我们可以开始重新包装自己,改造教学环境,避免让自己或教学环境与厌恶刺激配对。尽量让自己成为美好事物的给与者,让教学环境中充满强化物,而这些强化物都稳稳地控制在我们手里。有了这些改变,孩子会逐渐开始喜欢我们。我们有希望从中性刺激进步到孩子眼里 “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从五个月前开始写,今天才写完,因为中间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最近情况略有起色,才决定完成。被孩子厌恶后,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回应任何挑畔性语言,不参与任何权力斗争,同时不表示自己紧张或害怕,拿出并不介意他厌恶不厌恶的态度。
总之,先淡定,才能做出理性分析,找对具体原因并采取措施。不管被厌恶还是被喜欢,这个配对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任何一种配对关系,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成效,别灰心,耐心坚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