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准备(4):被动的应对法则—避免强化不正确的行为
文 | 朱璟
一个行为会持续发生,是因为它的发生使得行为者执行该行为的期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行为得到了强化。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单位做报表的时候,你碰到一个问题,你去问同事小李,小李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帮你看了然后告诉你他的建议;另有一次,你又碰到一个问题,小李不在,你找了小王,小王看了一眼你手上的报告,告诉你说:这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他现在很忙,晚一点再帮你看。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里,如果你再碰到问题的时候,你是会去找小李,还是会去找小王呢?我相信所有人的答案都会是“小李”。为什么我们能给出相同的答案?因为我们的回答跟从了一个最基本的行为法则:强化,即,一个行为跟随了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在未来的发生可能性增加。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类似于上面例子的小情境里慢慢形成的。一个行为的发生让行为者满足了他的期望,行为就会在未来持续地发生。孩子通过哭闹可以得到吃的玩的,那么以后哭闹就会增加;孩子通过做危险的事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那么做危险的事的情况在未来就会增加;孩子通过躺地可以逃避掉写作业的任务,那么一到写作业的时候,躺地的行为就跟着也来了。
既然知道了行为是这样被建立并巩固起来的,我们就需要在行为发生的时候去解读行为,了解行为者的目的。如果他们使用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满足他们的期望来强化这个行为;相反,如果他们使用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行为,那么,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满足他们的要求,以避免强化问题行为。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行为的四种功能: 实物强化行为、注意力强化行为、逃避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既然每一种行为传达着不一样的信息,那么我们就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以避免在无意识中强化孩子的不正确行为。
实物强化行为
当孩子因为他的要求未被满足而产生行为问题,在这个时候满足孩子的要求,就会强化孩子的行为;也就是说,在未来孩子会以同样的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
当行为发生时:
1. 忽略孩子不正确的行为:不给语言指令,例如“不要哭”,“不许打人”;不讲条件,例如“你不哭就给你XXX”,“你打人就不许你看电视”。只要孩子没有攻击他人、伤害自己或毁坏物品的行为,你可以选择走开,让孩子一个人发脾气。
2. 当孩子开始冷静下来的时候,给孩子注意力,引导孩子玩他们喜欢的游戏,从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在这时停止了哭闹,可以给孩子他们喜欢的东西——但不要给孩子之前要的东西。
注意:我们不需要等到孩子完全冷静。当孩子停止大动静的哭闹,甚至是在他们哭闹间喘息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介入。但如果孩子又开始大动静的哭闹,就继续忽略。有的时候,这样的过程可能会来回几次。
3. 在一定时间内不要给孩子他之前哭着要的东西。如果想要给孩子他之前要的东西,小年龄的孩子等待的时间在5-30分钟,大年龄的孩子最好等待30分钟以上。如果之前说过什么时候孩子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就坚持原来说过的话。比如“吃好晚饭才可以吃冰激凌”,那就等到晚饭后再给孩子。
注意力强化行为
当孩子因为一段时间没有获得家长的注意力时产生的行为问题,行为的目的是获得家长的注意力,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注意力,不论是安慰还是责骂,都会强化孩子的行为;也就是说,在未来孩子会以同样的行为来获取家长的注意力。
当行为发生时:
1. 忽略孩子不正确的行为:不给语言指令,例如“不要玩电灯开关”,“不许打人”;不试图转移孩子注意力,例如“你去看一会儿电视吧”。只要孩子没有攻击他人、伤害自己或毁坏物品的行为,你可以选择走开。
2. 但往往孩子在这个时候选择的事情是大人无法忽略的,如果确实需要马上阻止孩子的行为,可以轻轻阻止孩子的行为,然后用身体辅助把孩子引导到他应该在的地方。在过程中,不给语言指令,不对话,不给目光对视,不与孩子互动。
3. 等待大约30秒到1分钟,如果孩子没有继续之前不正确的行为,给孩子注意力,与孩子互动,夸孩子任何他做的好的或无错的行为。
逃避强化行为
当孩子不想执行某个指令时,孩子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来延迟或拒绝服从该指令。在这个时候,家长常常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付孩子的行为问题上,而忘了之前给孩子的指令,从而孩子不需要再执行该指令。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得到强化;也就是说,在未来孩子会以同样的行为来逃避你的指令。
当行为发生时:
1. 忽略孩子不正确的行为:不给语言指令,例如“不要哭”,“不许打人”。在孩子哭闹的过程中,保持冷静的表情,不展示任何情绪,不同情,也不生气。
2. 当孩子开始冷静下来的时候,继续给同样的指令,并且提供辅助,帮助孩子开始执行某任务。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辅助孩子完成任务
注意:我们不需要等到孩子完全冷静。当孩子停止大动静的哭闹,甚至是在他们哭闹间喘息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尝试介入。但如果孩子又开始大动静的哭闹,就继续等待。有的时候,这样的过程可能会来回几次。
3. 当孩子开始执行任务,哪怕是在辅助下“勉强”在做,你也需要肯定孩子的做任务的好行为。在孩子完成任务时,哪怕这个任务几乎就是在你的辅助下完成的,都记得要夸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奖励。
自我刺激的行为
当行为发生时,行为受到自然的强化。
1. 用肢体辅助阻止孩子的行为,尽量少用语言提示。
2. 引导孩子玩其它的活动,最理想的是同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产生同一类型刺激的活动,比如孩子喜欢在床上跳,可以让孩子在蹦床上跳;孩子喜欢玩水,可以让孩子在水池里玩。
3. 如果找不到产生同类刺激的活动,可以引导孩子玩其它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注意力。
4. 对于大年龄的孩子(建议认知年龄至少5岁以上),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让孩子自己控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为。
在行为发生后,我们能做的只是不继续强化该行为,却还没有去教孩子应该怎么做,所以我们仍然在被动地干预行为。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问题行为仍然能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目的的话,那么孩子就没有必要去学习和使用新的行为,会影响正向干预的效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结合正向干预,积极地去教孩子怎么做,单纯地只是从被动的角度着手进行干预,不仅效果不佳,也会让家长老师们常常处于与问题行为相对抗的情境中,感觉身心俱疲。所以,在学习被动干预的同时,也提醒大家要把干预的重心放在正向积极的干预方法上,两者结合,才是最省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说明
以上建议的只是针对不同行为功能所给出的大方向性质的建议,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应对的方法。我个人常常会给予家长的建议是:如果能避免强化,请坚持;但如果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你无法做到避免强化问题行为,那么你还是按你自己的习惯或最适合当时场合的方法去处理,但请一定要意识到,孩子的问题行为是被强化的。随着你的意识的增加,在未来,你的预防会做得更好,问题行为被强化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同时结合正向干预的方法,孩子的行为一定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