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认知训练22:区辨人称代词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杨楠

人称代词【你、我、他】是语言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并且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高频率地被使用。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人称代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岁前的孩子,通常还无法完全正确地区辨或使用人称代词,所以在我们与孩子交流时,会直接使用人物称呼而避免使用代词,比如家长会跟孩子说:“妈妈帮你拆”而不是“我来帮你拆”,或者说“这个给宝宝吃”而不是“这个给你吃”。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在对话中会越来越多地使用人称代词,孩子只有在正确理解人称代词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地去执行家长给出的指令。比如当家长说:“你去洗手,我来帮你收拾玩具”,这时孩子应该要做的事情是去洗手,而不是收拾玩具。

人称代词学习中的最难点是它在区辨(接受性语言)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转换。在接受性语言中的“你”,在表达性语言中则成了“我”;反之亦然。同时,在两个人对话时,你、我之间的转换是连续出现的,这就要求孩子对于“你、我”的区辨和表达都掌握地非常精熟。在这个系列的文章中,我们仅介绍【区辨人称代词】的教导方法。【使用人称代词】的训练将在我们的下一个语言训练的系列文章中介绍,介时会进一步介绍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你、我”的概念转换。

第一阶段:

区辨指令中的人称代词

 

在人称代词的教学中,你、我是相对较难掌握的概念,所以在第一阶段,我们先只教导这两个代词。在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孩子掌握在听到他人对自己说“你”“我”时各指代谁。任何使用“你”“我”的指令都可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使用,在这里我们借用包含有“你、我”的发放物品的指令来学习。第三者的人称代词“他”是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的概念,当孩子精熟掌握“你、我”后,我们再将“他”的概念加入教学中来。

目标行为定义:在教导者给出“给你/我(物件名称)”的指令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将物品发放到对应的人手中。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

  • 任何易于发放的同种物件10个,比如积木、雪花片等

  • 每次训练只使用一种物件(训练中不要求孩子区辨不一样的物品来分发,是为了减小任务的难度)。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侧,尽量保证教导者与孩子的高度一致。

2.  教导者与孩子面前放各一个小盒子

3.  教导者将准备用于分发的实物(以10块积木为例)放在两人中间偏孩子惯用手的一边 (如下图所示)。

4.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5.  教导者先要求孩子拿一块积木

6.  当孩子拿好一块积木后,教导者给出 “给你”或“给我”的指令。

  • 在一次训练中,“给你”、“给我”的指令出现的次数相等。

  • “给你”、“给我”的指令随机出现,且同一个指令不要连续出现三次或以上

7.  教导者给出指令后,辅助孩子根据指令将物件放到相应的人面前的盒子里。

  • 在训练初期,教导者在给出指令的同时,立即提供手势辅助:即指着相应的人。比如,在给出“给你”的指令时,教导者用手指着孩子;在给出“给我”的指令时,教导者用手指着自己。

  • 如果孩子不知道要将物件放在盒子里,教导者可进一步指一指盒子,或者提供肢体辅助,手把手地帮助孩子把物件放进盒子里。当孩子理解了指令的意思是把物件放进相应的人的盒子里之后,这个辅助将不会再需要。

8.  当孩子正确完成物品的发放后,教导者立即夸奖孩子“对了,积木给我/你了,真棒!”,同时给予孩子一个代币。

9.  重复以上的步骤5-8,直到将准备的物品全部发放完。

  • 在完成时,教导者和孩子面前的盒子里的积木数量应该是一致的。

10. 每次训练可进行10个回合左右,即每个人称代词有5次左右的练习机会。

辅助撤销:

在上面介绍的程序中,训练主要使用的是手势辅助,即教导者用手指向目标人物。辅助的撤销可使用以下方法:

1.  时间延宕:

  • 在初介入训练时,我们会提供即时的辅助。提供即时辅助的回合次数或训练次数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决定。能力相对较好的孩子,即时辅助练习的次数可以相对少一些,比如6-10个回合。

  • 在孩子经过适当数量的练习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延迟给予手势辅助了,即先给出指令,等待 1-2秒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出现错误倾向或在2秒内无反应,教导者马上提供手势辅助。在提供辅助时,同时重复指令,并且加重“你/我”的音量与语气。

2.  减少手势辅助呈现的时长:

  • 在一开始提供手势辅助时,我们会在给出辅助后保持指着相应的人,直到孩子将积木放进相应的盒子里。

  • 撤销辅助时,我们可以逐渐减少手指着相应的人的时间,撤销可按以下顺序:

  • 当孩子将积木放进盒子里时撤回手➡当孩子准备放积木时撤回手➡当孩子手移向相应的积木盒子时撤回手➡教导者用手指着相应的人保持1秒后撤回手➡教导者用手指快速指一下相应的人(半秒内)后撤回手➡无辅助。

注意:

辅助撤销的过程不是“考”孩子的过程,所以当你减少辅助的时候,如果孩子连续两次出现错误反应,就应该适当的增加辅助。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两天的训练中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泛化与扩展练习:

  • 在训练中使用不同的实物或图片

  • 让孩子与不同的人做上述训练

  • 增任务难度:比如,呈现的不再是同一种物件,可以是不同的物件或图片,这时指令中不仅包括“你/我”,也会包括物件名称,比如“拿苹果给我”“拿桔子给你”等。

  • 变化指令,即使用其它包括“你/我”的指令,如“你/我【动词】”(你来指指鼻子,我来挥挥手,等)。

  • 增加人称代词“他”的区辨。所有的训练程序均与上面描述的相同,只不过在指令中会包括“你”“我”和“他”三个人称代词。注意在训练中,三个人称代词出现的次数相同。训练时会需要有第三者一起参与。

第二阶段

区辨所属人称代词

所属人称代词指代的是物件的所有者,所以,在学习这个技能时,孩子首先要具备区辨物件所属的能力,比如“爸爸的杯子”“【孩子姓名】的玩具”“妈妈的手机”等。当孩子能区辨什么物件是属于谁的时,我们才能教导孩子使用人称代词来取代物件所属的人物称呼。

准备训练(测试):区辨物件所属

目标行为定义:

       当听到指令“这是谁的?”时,孩子可以独立在5秒内将物件拿给相应的人。

  • 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不涉及口语反应,所以我们选择的目标反应是“将物品拿给相应的人”

  • 如果孩子具备口语能力,也可以直接让孩子口语回答“爸爸的”“妈妈的”“【宝宝/孩子名字】的”

训练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训练材料:

  • 特征明显的属于不同人(至少三人)的物件各3-5件,总计9-15件(下面给出一些例子)

  • 注意尽量不要选择孩子特别喜欢的物品,以免孩子拿到手上之后不愿意放下或给出去

 

教导程序:

1.  将准备好的物件放在教导者的手边容易拿取的地方

2.  孩子和爸爸、妈妈围坐在一起(可以不坐桌面)

3.  教导者随机拿取准备好的一个物件

4.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5.  教导者将物件呈现在孩子面前,并且给出指令“这是谁的,请你放在他面前”

6.  教导者辅助孩子将物品放在其所属的人的面前,也可以交在那个人手上

7.  当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爸爸的/妈妈的/【孩子名字】的”

  •  注意反馈时避免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假设这时孩子还未掌握人称代词的使用)

8.  重复步骤3-7,直到孩子把教导者准备好的物件全部分发完,教导者给予孩子强化物

说明:

在这个训练中,也可以在第7步中加入代币,并且按约定好的代币数量给予孩子强化。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两天的训练中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 如果有更多可以教导的物品,可以介入新的训练阶段继续进行教导

区辨所属人称代词训练

       当我们确定孩子能区辨物品的所属时,就可以进入所属人称代词的训练。如果孩子能力较弱,仍然建议教导“你的/我的”这两个指令。如果孩子能同时学习“你、我、他”,那么也可以三个代词一起教。下面我们介绍包含三个人称代词的训练程序,如果你只教导“你/我”,只需将下面程序中与“他”相关的部分去掉即可。

目标行为定义:在听到“找一找哪个是你的/我的/他的?”的指令后,孩子能够独立在2秒内指出正确的实物照片。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

人物:因为涉及到“他的”,所以在这个训练中我们需要有一个第三者出现的训练中。在训练程序中,该第三者不需要做任何的事情。

实物或图片:你、我、他所指代的三个人物的所属物品各至少3件。

  • 准备的物件是孩子能明确区辨其所属的(参考训练中的训练材料)

  • 如果物件的体积较小,可以直接使用物件,比如手表、玩具小汽车、手机、丝巾、钱包等

  • 如果物件的体积较大,不方便呈现,可以将物件拍成照片,在训练中只呈现照片即可(如下图所示)

  • 如果使用实物照片,需确保孩子能正确进行实物与照片的配对(我们认为已经在进行人称代词训练的孩子,应该都具备该能力)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侧,第三者坐在桌子的另一侧,孩子侧过头就可以看到的位置,尽量保证教导者与孩子的高度一致。

2.  将三张分别属于三个人的实物照片呈一直线摆放在孩子面前的桌面上,每张照片之间距离约5cm。

3.教导者获取孩子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4.教导者给出指令:“找一找哪个是你的/我的/他的?”

  • 教导者在给出包含他的指令时,要配合指向第三者的手势动作;但在给出“你的/我的”的指令时,不要马上指向相应的人物(这一设置是与日常生活中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相一致的)

  • 在一次训练中,你、我、他三个代词出现的次数相同

  • 你、我、他三个代词指令随机出现,不要出现固定规律、且同一个代词指令不要连续出现三次或以上

5. 教导者给出指令后,辅助孩子根据指令找到正确的照片

  • 在训练初期,教导者在给出指令的同时,立即提供手势辅助:即指着相应的人。比如,在给出“找一找哪个是你的”的指令时,教导者用手指着孩子;在给出“找一找哪个是我的”的指令时,教导者用手指着自己。

  • 如果这时孩子仍然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先帮助孩子找出该人的所属物品,即教导者给指令“找一找哪个是妈妈的?”;当孩子正确指出相应物品时,教导者先让孩子手放好,然后重新给出带有人称代词的指令“找一找哪一个是我的”,同时配合指向自己的手势。

  • 如果这时孩子仍然没有做出正确的反应,教导重新给指令,然后指向正确的照片,帮助孩子完成该回合。

6.当孩子找到了正确的照片后,教导者立即夸奖孩子“对了,这是你/我/他的,真棒!”,同时给予一个代币。

7.教导者换一组新的照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的步骤2-6。

  • 换一组新的照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三张照片造成孩子将你、我、他的代词直接与呈现的特定物品结合

  • 准备9张以上的图片,每组三张的照片只需要“你的、我的、他的”各一张,不要出现三张固定照片的组合

8.每次训练可进行9-12个回合,即每个人称代词有3-4次的练习机会。

辅助撤销:

在上面介绍的程序中,训练主要使用的是手势辅助,即教导者用手指向目标人物。辅助撤销的方法与第一阶段区辨人称代词的训练相同,即使用辅助时间延宕和逐渐减少手势辅助呈现的时长的方法。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两天的训练中正确反应百分比能达到80%以上,当前阶段训练完成。

泛化与扩展练习:

  • 在训练中使用不同的实物或照片

  • 教导者和第三者交换角色,或让不同的人来进行该训练。注意参与这个训练的人应该是孩子熟悉的,并且孩子能区辨该人的所属物件。

区辨不同人的身体部位

区辨所属的训练中,最常见的是区辨不同人的身体部位或五官。如果孩子已经能精熟指认身体部位,这个训练应该会比我们上面介绍的区辨物件所属要更简单,因为少了一个判断物件所属的步骤。

目标行为定义:在听到“指一指你的/我的/他的【身体部位名称】”的指令后,孩子能够独立在2秒内碰一碰相应人物的相应身体部位。

教导程序:

与前面介绍的程序相同,辅助仍然使用手势,即指向相应的人。如果孩子在指身体部位时出错,在孩子找对人后,教导者再次重复指令,并强调指令中要求的身体部位,或手势直接指向该身体部位。每个回合中的反馈为“对了,这是你的/我的/他的【身体部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