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训练11 提要求(4)要求他人注意力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3

文 | 张芳萍 廖庆文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教导孩子使用口语语言来要求想要获得的物件或帮助。因为要求都是向他人提出的,所以提要求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先要获得他人的注意力。获取他人的注意力是提要求的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主动关注孩子,一旦孩子接近自己或当孩子做出一些与平时不同的行动(比如发出哼叽声,甚至发脾气),大人就会主动去问孩子需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获取他人的注意力。然而,在自然环境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关注到孩子的变化,也不会那么主动地去询问或帮助孩子,这就需要孩子能在有需求时,针对特定的目标,先获取对方的注意力,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孩子并不是不会获取注意力,而是不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取他人的注意力。比如前面提到的,孩子会看着想要得到的东西哼叽;比如孩子在乐高积木插不到一起的时候扔积木;比如有语言的孩子会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要求(这里是指孩子在未获得大人注意力的情况下,大声地说“我要XXXX”);比如孩子会隔着不同的房间喊“妈妈,我要XXXX”,这些行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想要得到的东西或帮助,同时也包括了获取他人的注意力,然而却不是正确适当的获取他人注意的方法。所以,如果孩子有上述行为,我们就需要教导孩子在提要求前先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取他人的注意力,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在教导孩子获取他人注意力时需要包括两个步骤:(1)走向目标沟通对象;(2)通过正确的行为来获取对方的注意力。获取注意力也是一种要求行为(即,要求注意力),在这里指的是他人的瞬间关注,即当孩子使用正确的称呼或适当的肢体行为时(如,轻轻拍或拉他人的手臂或手),大人会把注意力转向孩子(如,看向孩子,询问孩子需要什么等)。瞬间关注往往不是孩子提要求的最终目标,其最终动机应该会来自于孩子之后的进一步要求,可能是实物(吃的、玩的)、可能是请求帮助、也可能是与他人的社会性互动。所以,在训练时,我们会把两者结合到一起,后者因为是孩子需求的结果,所以可以当成是前者行为(获取注意力)的强化后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使用口语来提出要求的能力,所以我们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如何正确获取他人的瞬间注意力上。本文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正确获取他人注意力的技能。

训练一

面对面获取注意力

 

目标行为:当孩子有需求时,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先获取沟通对象的注意力,然后使用口语提要求。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 注意:对于口语能力较好的孩子,可以叫沟通对象的称呼或者名字获取注意力;对于口语能力比较有限的孩子,可以结合肢体动作获取他人的注意力(如轻轻拉/拍一下沟通对象)。

教学方法:随机教学法。

先备技能:能够使用物件名称提要求。

教学材料:孩子的偏好物,如喜欢的食品、饮料、玩具、活动。

教学材料选择的注意事项:

1.   所选择的偏好物是孩子在看到时就会提要求的物件。

2.   在最初的材料选择时,一般我们会使用马上就能够给予的偏好物。

训练人员:在这个教学中,需要两位教员:

  • 教员1:沟通对象,孩子向其提要求的对象

  • 教员2:教导者,帮助孩子在有需求时做出正确的行为(即目标行为)

教导程序:

1.   沟通对象坐在孩子对面或旁边,教导者坐在孩子背后。

2.   沟通对象假装玩或吃孩子会感兴趣(或想得到)的东西,但不与孩子有任何的目光接触或互动(假装孩子不在旁边)。比如:

  • 沟通对象把玩手机(不需要很刻意的吸引注意力),如果孩子喜欢玩里面的游戏,可以打开一点声音,沟通对象可以进行游戏操作;如果孩子喜欢看视频或者动画片、听歌,沟通对象只需要保证音量是孩子可以听到的就可以了。

  • 沟通对象在一旁的桌面上把玩孩子的玩具,比如拼拼图、玩钓鱼玩具、打地鼠。

  • 沟通对象可以拿出孩子的偏好食物,自己打开吃起来或者放在孩子能够看到但是不能接触到,并且沟通对象能够控制的地方。

  • 教导者指示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画画”),并给予孩子完成任务所需用品,但缺少了一个必须物件,(如,只给笔,或者只给画画的纸),沟通对象手上有该活动所缺少的必须物件,如有画画的纸张。

3.   当孩子体现需求的动机时,比如:孩子说:“我要XXX”(因为前一个阶段教导的是用口语提要求,所以孩子很有可能直接用语言说);或孩子伸手拿想要的物件等,教导者马上提示孩子使用正确的称呼,比如“爸爸”、“妈妈”、“老师”等。

4.   当孩子使用正确的称呼时,沟通对象马上看向孩子,并应答“哎,你要什么呀?”

  • 注意:孩子必须在沟通对象给予注意力之后才可以提要求。如果孩子在沟通对象应答前就开始提要求,辅助者可以阻止孩子说完,要求孩子等一等。

5.   当孩子使用正确口语提要求时,沟通对象把孩子要求的物件给孩子。

  • 注意:虽然口语提要求应该是孩子已经掌握的技能,但因为孩子在提要求的过程中被打断了,并且被要求先使用称呼,很有可能出现在孩子获取了他人注意力后,一下子不记得要怎么提要求了,这时,辅助者使用从少到多的提示方法帮助孩子说出正确的口语要求(如,我→我要→我要玩→我要玩手机)。

6.   如果要求的物件是实物,则在孩子接触偏好物(如玩手机)10秒后收回,如果是食物,则等待孩子吃完(口腔清空),进入下一回合训练,重复步骤2-6;

  • 建议每次训练10-15个回合。

辅助方法:

口语示范:教导者口语示范沟通对象的称呼。

辅助的撤销:

  • 逐渐减少口语示范:【口语示范完整的沟通对象的称呼,如:“爸爸”】→【沟通对象称呼的第一个字,如:“爸”】→【沟通对象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撤销辅助的时候,当孩子没有先获取注意力,教导者可以先不辅助而沟通者则不回应孩子(假装不知道孩子在对谁说话),看孩子自己是不是会想起来要去获取注意力,如果孩子没有使用获取注意力的行为,教导者再提供辅助。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更换不同的沟通对象后,(孩子会命名该人物的称呼或名字),孩子都能在正确获取沟通对象的注意力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训练二

远距离获取注意力

 

当孩子能够进行面对面的获取注意力提要求后,下一步我们可以进行远距离的获取注意力的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材料及其注意事项仍然和上一个阶段一样,教学程序的设计与上一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沟通对象不再是面对面的坐在孩子面前或者旁边,而是会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开始2-3米,渐渐拉远至房间的不同位置)。教学辅助的重点是教导孩子先走近沟通对象然后才用训练1中的所学到的技能提出要求(即叫沟通对象的名字后等待沟通对象看向自己才提出要求)而不是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叫沟通对象的名字。

 

目标行为:当孩子有需求时,能够先走近沟通对象,然后获取沟通对象注意力后提出要求。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教导程序:

1.   沟通对象坐在孩子对面或旁边有一段距离的位置(如2-3米左右),教导者站在在孩子背后。

  • 沟通对象一开始和孩子处于同一个房间内,最初训练时距离不要太远。

2.   沟通对象和阶段一一样假装玩或吃孩子会感兴趣(或想得到)的东西,但不与孩子有任何的目光接触或互动(假装孩子不在旁边)。在这个阶段,沟通对象仍然不需要很刻意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是播放孩子喜欢的视频、动画片、歌曲或者玩游戏,音量可以适当比之前大一些,保证孩子能够听到。同样,在把玩孩子喜欢的玩具时或者呈现食物时,可以通过一些口语的提示来让孩子知道你在干什么,比如大声说“薯片好好吃呀”。

3.   当孩子体现需求的动机时,比如:孩子叫沟通对象的名字:如“爸爸”,(因为前一个阶段教导教导孩子使用人物称呼先获取注意力)或孩子说出自己的要求,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走向沟通对象。

  • 教导者可以先使用语言教导,即告诉孩子:“你要走过去跟XX说”

  • 教导者使用肢体辅助孩子走向沟通对象,比如牵着孩子的手或者将手轻轻的搭着孩子的肩膀带着孩子并排走向沟通对象,训练几次之后,教导者可以减少辅助的程度,比如只在孩子停止走向沟通对象的时候,轻轻碰孩子的背部,提示孩子继续走。

  • 如果孩子边走边提要求,教导者阻止孩子,并且要求“走近再说”。

4.  当孩子走到沟通对象面前(注意保持一臂的距离),并使用正确的称呼获取沟通对象的注意力时,沟通对象马上看向孩子,并应答“哎,你要什么呀?”

5.  当孩子使用正确口语提要求时,沟通对象把孩子要求的物件给孩子。

6.  如果要求的物件是实物,则在孩子接触偏好物(如玩手机)10秒后收回,如果是食物,则等待孩子吃完(口腔清空),进入下一回合训练,重复步骤2-6;

  • 建议每次训练10-15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在同一个房间拉远距离或者在不同的房间(如沟通对象在厨房、孩子在客厅)或变化不同的沟通对象后,不管沟通对象在家里的任何位置,孩子都能先走近沟通对象后正确获取沟通对象的注意力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在完成远距离的实物提要求后,我们也可以介入更多孩子已经精熟掌握的要求缺失物件、要求帮助的情景结合要求注意力给孩子进行泛化的练习。教学程序同上,在情境的设置中,可以查看谆仪微信平台的基础语言训练——提要求2、3进行动机的构建,这里不再详细的进行说明。

训练三

获取注意力后等待沟通对象回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叫了沟通对象后就能够马上获得沟通对象的注意力,比如沟通对象正在忙,可能正在接电话或者正在和别人说话不能马上回应孩子时。如果孩子很容易在这样的场景中有情绪问题(因为既往的过程中只要孩子叫了沟通对象的名字就可以快速的获得注意力并且可以马上得到要求的物件,但孩子并没有学习等待他人的回应),那么额外教导孩子叫名之后能够等待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教学部分。

 

目标行为:当孩子有需求时,走向沟通对象后使用称呼,在孩子叫沟通对象一次(比如,爸爸)后,无论沟通对象是否回应,孩子能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待10秒,之后可以再次呼叫沟通对象,以此类推,直到沟通对象应答后正确提出要求。说话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的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听明白。

教导程序:

1.    沟通对象坐在和孩子同一间房子里的对面或者旁边,教导者坐在孩子的背后。

2.    沟通对象把孩子喜欢玩或吃的东西呈现在桌面上,自己假装忙碌(打电话、看报纸、写报告等)。

3.    当孩子通过称呼来尝试获取对方注意力时,沟通对象忽略孩子,继续之前正在从事的事情。

  •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继续呼叫沟通对象,教导者阻止孩子,并且要求“安静地等一下”。

  • 注意: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等不急要伸手去拿要求的物品时,教导者阻挡孩子。

4.    在孩子安静地等待10秒后,教导者提示孩子再次尝试获取沟通对象的注意力,如“你再叫一次爸爸”。

  • 在第二次呼叫沟通对象时,教导者也可以辅助孩子在呼叫的同时,轻轻地用手拍一下沟通对象的手臂。注意拍打时动作要轻,连续拍打的次数不超过5次。

5.    在孩子正确呼叫后,沟通对象可以选择回应孩子,也可以选择继续不回应。在训练中,回应与不回应的选择随机出现。

  • 如果沟通对象在此时回应孩子,可以说“哎,宝宝,你刚才在等爸爸,很棒哦,你要什么?”

  • 如果沟通对象在此时不回应孩子,则重复步骤4-5。4-5的步骤最多重复一次,即孩子在每个回合中需要等待的次数不超过两次。

6.   当孩子使用正确口语提要求时,沟通对象把孩子要求的物件给孩子。

7.   如果要求的物件是实物,则在孩子接触偏好物(如玩手机)10秒后收回,如果是食物,则等待孩子吃完(口腔清空),进入下一回合训练,重复步骤2-6;

  • 建议每次训练10-15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当前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在完成当前阶段后,教导者需要(1)变化和延长需要孩子等待的时间,如果等待时间在10秒内,沟通对象不需要预先告诉孩子,训练程序同上面描述的;如果等待时间较长,比如要等爸爸打完电话,沟通对象先回应孩子,如“爸爸在打电话,打完电话再跟你说,你先去玩一下”。(2)增加沟通对象和孩子之间的距离;(3)变化不同的沟通对象。

日常生活中的泛化

  1. 结合不同的距离(如同一个房间、不同的房间)、场景(家里、学校、小区)进行练习,在孩子正确获取注意力后,沟通对象才给与回应。否则教导者忽略孩子的反应(即没有口语、眼神、肢体、表情、辅助上的互动)。

  2. 孩子能够在不同的沟通对象面前,如:妈妈、爷爷、奶奶、外公、阿姨正确获取他人注意力后提出要求。

  3. 以上的三种教学场景可以交替随机的设置(有时候是近距离、有时候是远距离,有时候要求等一等),让孩子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中正确的使用已经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