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孩子的尖叫,你听懂了吗?

作者:星星雨 2020-03-02

文 | 李漆

每个爸妈都不希望

自己的孩子总是尖叫

但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今天早上的校门口,家长们带着孩子陆陆续续入校上课,可突然撕心裂肺的哭喊、尖叫声传入的我的耳中,向楼下看去,瘦弱的母亲使尽全力拽着自己完全失控的孩子往学校走,同时尴尬的告诉围观的人孩子哭闹是因为不想上学!

在和很多老家长聊天后我们得出结论,真正阻拦孩子进入学校;导致他被人排斥的原因,不是我们的孩子成绩不好,而是这让人心碎的尖叫!

这让我想起我家4岁的小宝,因为不想吃饭而尖叫被爷爷关厕所,每次都痛哭流涕的出来,可尖叫依旧不减……

如果惩罚没有用,那该怎么办呢?

人的所有行为都有它的功能,尖叫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孩子发出了尖叫,请先收起我们的眼泪和暴脾气,耐心回忆尖叫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下面我就分享我6个对于尖叫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惩罚也是一种奖励

大家都认为,孩子接受到惩罚后,“尖叫”的行为就应该慢慢减少到消失。

可我家小宝的“尖叫”并没有因为受到惩罚而停止,反倒愈演愈烈。

根据行为学,“尖叫”这个行为,这是一个我们不期望的、不适当的行为表现,那我们应该给予的是“不奖励”。

如果行为没有削减那么惩罚在这里就变成奖励!

我在想,看电视的时候,小宝不会尖叫;捉蚂蚱的时候,小宝不会尖叫;画画做手工的时候,小宝不会尖叫;看书讲故事的时候,小宝不会尖叫……

什么时候尖叫?大部分是他自己玩得无聊的时候,也就是他想获得我们对他的关注的时候——负面关注往往也是一种强化。

这样的例子其实举不胜举,我们在报道中看过很多家庭教育缺失的案例:

有的孩子在学校“偷东西”、“欺负同学”,是因为家长忙工作忙事业,而忽略了对子女精神上、心理上的关注。

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才会拿出时间来批评、管教孩子,家长的批评在此时此刻早已变成了强化。

解决尖叫时请忽视,安静时再奖励

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吸引关注,从结果来处理,我们就是忽视,不要给予任何关注,包括批评、眼神注视、生气的表情等等,让孩子的这个行为得不到强化,按照行为规律,尖叫自然会减少或消失。

但对行为的处理也往往不是这么简单。

在孩子表现好,没有尖叫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强化,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

我们还需要教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如果我需要别人关注我,陪我玩,我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当我们忙碌时,应该提前安排好孩子的活动,让孩子有事可做,减少无聊;

如果你的孩子兴趣狭窄,扩展孩子的娱乐方式也是你必须去建设的……

2.尖叫竟然是我们逼出来的

尖叫有的时候是在表示拒绝,当小宝不愿意服从我们的要求时就会使用“尖叫”。

他不是不会说“不”,而是当他使用“不”,也就是他使用一种正确的行为与我们沟通时,得到的结果都是“惩罚”!

不吃饭不行,吃得少一点不行;

不洗澡不行,晚一点洗也不行……

于是,孩子发现,使用“不”这样的表达沟通方式是无效的。

所以他开始哭,我们不接受哭,他就开始尖叫,下一次还会发展什么更升级的行为,我不知道,但这样的模式下去,行为升级是必然的。

当他“尖叫”时,他被关进厕所,看起来是惩罚,但实际上孩子成功地将你的注意力从管理“吃饭”转移到管理“尖叫”,他可以不用吃饭了,他最终得到的还是强化。

另外,就是3岁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的意识,在这个阶段他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而在区分的过程中,对别人说“不”正是孩子想独立决定一些事情的能力成长。

这种冲突与叛逆,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

解决既然要说不,也要承担说不的责任

如果孩子是在利用“尖叫”说不,时刻提醒自己,什么是你期望的行为?什么是你的目标行为?

如果你的目标是教孩子正确的拒绝方式,那么在训练初期,只要孩子使用符合你期望的方式跟你说“不”,一定满足他;

一旦你的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拒绝方式,你再提升目标要求,练习他接受拒绝。

有的家长会担心,如果我的孩子学会说“不”了,以后我就更难管理了。

事实上,还是因为我们的管理是点而不是线。

以“吃饭”为例,不吃可以,但到下一餐之间,我们除了白开水不提供任何其它食物给孩子,相信你的孩子很快会懂得如何正确进餐。

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建设。

比如宝贝在搭积木,家长要求其吃饭,孩子几乎都会表达自己的不情愿“我不”,但是家长往往会下意识将孩子的拒绝上升为反抗,导致问题激化。

如果孩子在正确表达之后,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爷爷,我还有几块积木没搭完呢,等搭好这几块,我就去吃饭”。

3.安静是孩子对大人的奖励

每个孩子是超厉害的行为学大师!

“尖叫”也可能是孩子在提要求,想要什么东西或达到什么目的。

家长为了移除“尖叫”带给我们的惩罚,就会出现符合孩子期望的行为,即满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要求达到了,他变得安静不叫了,这就是孩子对我们提供满足行为的强化,下一次我们为了能够继续得到孩子安静不叫的强化,会继续满足孩子。

解决只奖励正确的表达方式

如果“尖叫”是一种提要求的方式,方法同上:教孩子正确的提要求的方式,口语表达、动作手势、图片沟通,根据你孩子的能力来选择。

另外,针对我们的孩子,在发生变化,新的安排出现前,都应该给予孩子提前的心理预知,减少孩子对变化,对突如其来的要求的不适应。

还有,你的孩子对某些活动,场所,要求经常性的抗拒,我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我们的目标太高了,要求太多了,辅助没跟上,强化无效,情绪发泄等问题,才会导致孩子的长期对抗——尖叫也是你的孩子在同你说话,你听懂了你孩子的需求吗?

4.不是所有的尖叫都是坏事儿

我的小宝刚刚4岁,还处于自控能力较弱的阶段,有的时候他也明白“尖叫”不好,但小不点弟弟一叫,他就跟着叫,形式马上演变成两娃对吼的激烈状态。

有两娃的家长千万千万注意了,尤其是两个宝贝年纪都偏小的家庭,你所谓的公平原则:弟弟小可以叫,你长大了不能叫,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伤害是多么大!

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这种表面看起来毫无瑕疵的处理方式,可能换回的是嫉妒、偏心和不公平。

也许这样的误解随着孩子长大会慢慢消除,但能不能有更合适的方式,让我们彼此珍惜这段陪伴的岁月呢?

另外,“尖叫”是不是完全绝对禁止呢!

小宝超级喜欢恐龙,坐澡盆里洗澡的时候还常常假装自己是恐龙,学恐龙发出“咆哮”。没有干扰到别人的情况下,我不管理。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我们不喜欢,是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喜欢的,孩子也不一定感兴趣。尊重你的孩子,就从尊重他的一言一行体现。

解决尖叫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

尖叫如果是孩子表达高兴或兴奋,请帮助他区分场景(你可以使用社交故事,声音量表等视觉支持),并教授孩子合适的表达方式。

如“我很高兴”,如果孩子一定要从“叫”的方式中才能传递这种情绪,你可以教他大声说“耶~”,相信你最了解你的孩子。

5.有些尖叫是正常的

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在高兴或兴奋的时候也会尖叫,有的孩子在自己无聊的时候同样会尖叫。

前者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正如我们的运动员们在夺冠的那一刻大都会用尖叫来表达自己的兴奋,这种表达方式是很原始自然的,重要的是分清场合,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可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不得体;

后者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刺激的方式,或许你的孩子是在利用尖叫满足自己听觉的刺激需求。

解决请把孩子当孩子看

如果孩子的尖叫是无聊时的自我刺激,家长要做的一是帮助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找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让孩子独处时可以有事可做;

同样需要为孩子寻找合适的替代,比如听音乐来满足孩子的听觉刺激

有些行为,是不是永远、绝对禁止,还是要再次提醒家长进行衡量。

例如玩水,什么时候可以,给孩子明确场合、时间,比如洗澡时,帮妈妈洗菜、洗衣服时,既满足孩子玩水的需求,又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

什么时候不可以,不可以的时候你一定要做好提前预防避免行为发生,而不是简单粗暴一句话“不可以”——哪怕是尖叫,也是孩子的特点;

如果你一定认为有“问题”,那是因为你对面的那个孩子得了一种叫做“孩童时代”的病。

6.父母严格,隔代宠

还有一种情况不得不提。就是假设一开始我们的处理是对的,“关进厕所”确实对于孩子是一种惩罚(我们并不提倡过多使用惩罚的方式),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坚持也是无效的,因为孩子始终能够找到突破点。

孩子是成长在家庭里的,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原则标准对孩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只是爷爷坚持,奶奶宠溺,爸爸不管,妈妈放任;

 

亦或者今天坚持,明天纵容,后天严厉……

这些混乱的行为标准都只会加剧孩子的行为,促使孩子继续混乱折腾下去。

其实,只要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在面对孩子时的原则标准是一致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很容易管理的!

解决团结就是力量

一旦你决定改变孩子的一个行为,请与你的家人统一战线,坚持原则。在行为消失的初期,可能会出现行为的爆发,只要方法、目标正确,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你遇到的问题也许不是“尖叫”,而是“自言自语”、“玩手”、“推人”、“吐口水”……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其中的道理,万变不离其宗!

多一点分析,多一些思考,那些你头疼的问题的本质就清晰可见,相信你也就能找到解决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