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玩具?
从家长的交流反馈中,跟自己的孩子互动,家长经常头疼的问题有:为什么我跟孩子互动不起来?为什么我选的玩具孩子不感兴趣?为什么我一教孩子玩,孩子就跑了?我不知道他想玩什么。这些问题,家长通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观察的,那我们切换一下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孩子当前的游戏水平在哪里?我们选择的玩具以及我们和孩子游戏互动的方法是不是跟随了孩子当前的动机?我们的玩法跟孩子的游戏水平是不是贴切的?让我们跟贺曦老师一起,巧妙解决问题吧!
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玩具?
01
了解孩子的游戏技能是前提!
孩子游戏技能发展的几个阶段
(1)探索性玩耍(在探索性玩耍阶段,孩子展现出对玩具的看法不一定是恰当的或者不一定是属于这个物品固有的功能。如:孩子拿着小汽车,敲敲,尝一尝,翻一翻等。)
(2)功能性玩耍(在功能性玩耍阶段,孩子展现出恰当的,按照物品功能去玩耍的能力。如:用水杯倒水,用铲子舀沙子,把小车放轨道上开等等。)
(3)组装性玩耍(在组装性玩耍阶段,孩子展现出多部件玩具的组装或拼查能力。如:孩子通过参照拼图,用乐高建造一所房子等。)
(4)创造性/假象性玩耍(在创造性玩耍阶段,孩子展现出创性玩法及想象能力。如:把小凳子假装成汽车开,拿积木当做飞机飞一飞,过家家,扮演动画片中的角色,或生活中的情景—医生给病人看病,警察抓小偷等。)
与孩子互动,
要选择跟孩子实际游戏水平相适应的玩具。
以下是整理的四个阶段的孩子,通常选取的玩具或游戏。
1、探索性玩耍阶段的玩具
触觉类(米、豆子、沙子、水、球……)
声光类(小琴、火火兔……)
肢体游戏(举高高、荡悠悠、挠痒痒、肢体触碰类儿歌……)
简单因果类(弹跳玩具、发条玩具……)
2、功能性玩耍阶段
钓鱼玩具、轨道车、滑道车、画板、打地鼠。敲冰企鹅、木桶叔叔……
3、组装性玩耍阶段
磁力片、乐高、积木、拼图、土豆先生……
4、创造性/想象性玩耍阶段
规则类玩具——桌游(老狼老狼几点了、果园游戏……)
过家家、生活情景类游戏、角色扮演类(医生-病人、老板-顾客、警察-小偷……)等
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一些小技巧
02
(1)从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材
游戏中很多的场景的设计都源于生活中的日常生活情景。如:做饭,包饺子,排队购物等。
我们鼓励家长们尽可能的带孩子参与日常生活实践,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生活体验,熟悉每项家务/活动的环节,更好的应用到游戏中去。
(2) 家长首先充当好“陪伴者”的角色
家长要学会捕捉孩子的动机,然后再参与到跟孩子的互动中去。
Ø 捕捉孩子动机的三大法宝
※观察Observing:观察孩子的兴趣,玩玩具的玩法。
※等待Waiting:家长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等待孩子,给孩子时间,不要急着去教授目标。
※聆听Listening: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想要通过口语,发声,甚至肢体语言想表达的信息
Ø 参与到跟孩子的游戏互动中的小方法
※模仿:交互式模仿引发共同关注
※帮助孩子继续现在的游戏
※轮流:家长可以通过轮流,插入教学目标,同时轮流的过程中,当材料在家长手中时,家长可以示范和引导更高阶的玩法。
※解读:家长可以旁白自己或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补充孩子要表达的不完整语句,来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作业1:判断孩子所处的游戏阶段,筛选适合孩子的玩具。
作业2:录一段跟孩子互动的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