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卿帮您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文 | 王秀卿
作为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神游”状态。
那个注意力呀,看上去特别虐心!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我孩子就是注意力特差怎么办?
我想从行为建立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这类问题。
很显然自闭症人不会主动与人学习,更无法用正确的方式与人沟通和交流,于是在孩子与我们相处的过程中,各种行为大战就赤裸裸的表现出来。
比如尖叫、扔东西、哭闹、打人、乱跑。
这些行为大都是孩子“想方设法”让你注意到他的需要。我们只关注到了行为本身,却恰恰没有读懂孩子的需求;
另一方面,面对孩子的“神游”,周围的人又很急切地希望关注孩子,让孩子打开封闭之门,出现恰当的社会性交往行为,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扳脑袋、用手挡住视线、大声说话吸引关注、表演打手势、糖衣炮弹等。但一番苦战下来,效果甚微,为什么?
因为我们远离核心,跑偏了。
集中注意要做的事情没抓住!只把注意放在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上去想办法,却没有意识到我们随时都在塑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不好理解没关系,通过以下4个例子,来看看我们是如何塑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个行为的。
(1)
妈妈教孩子配对卡片。
孩子拿起卡片说:“想撕掉”,妈妈说“不能撕掉,这是老师的卡片不能撕”,妈妈接着发指令:“一样的放一起”,孩子又说:“坏了撕掉了”,妈妈又说:“好好做,一样的放一起”,孩子开始不看,妈妈又扶着孩子的头说“看”……
孩子很明显用语言(想撕掉、坏了撕掉)干扰我们,目的是为了逃避当下的课题,结果家长用语言回应了孩子的干扰性行为,使孩子无法注意到我们要让孩子做的事情上(一样的卡片配对),这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就被增强了。
(2)
妈妈说:“儿子跟妈妈来写数字”,孩子拿起笔扔掉,家长很生气说:“去把笔捡回来,孩子把笔捡回来,妈妈说:“来跟妈妈写数字”,孩子又把笔扔掉,妈妈接着让孩子捡……。
这一次孩子通过故意扔笔的行为,逃避写数字,结果妈妈让他捡回来,写数字的目标行为被打断了,很长时间都回不到要做的事情上,孩子在这段交往中学会用扔笔逃避写数字,同时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
(3)
孩子正在吃饭,吃完一口就愣住了,家长在旁边提醒“看,拿勺子吃饭”,孩子又拿起勺子吃了一口,家长说“真棒”,孩子又把手中的勺子放下,家长接着再提醒孩子拿勺子……
在吃饭的问题上,孩子不能持续注意把一碗饭吃完,家长每次在孩子吃一口饭时就夸奖孩子,又一次打断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孩子需要用语言提示吃饭的行为得到强化,结果就是孩子学会了不能持续吃饭,表现出很短的注意力。
(4)
孩子很难安坐下来,没有注意力分配到此时要做的模仿动作上,家长要求孩子和她做精细动作的模仿,此时孩子不断地起来,家长不断地按住孩子,并和孩子拉扯,孩子一直无法和家长做出正确的模仿行为。
对于一个几乎没有有意识注意的孩子,你给他选择的模仿精细动作的课题,本身就不合适,目标太难,他需要很精细的专注力,才有可能模仿准确。
下面我来系统的总结一下家长面对孩子“神游”时容易犯的错误。
一 目标不准确
检查你对孩子的目标行为是否准确。
例如:
你现在要给孩子做的事情,是基于评估结果设置的目标行为。
目标过高,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形成故意逃避的行为;
目标过低,容易让孩子感觉无聊,形成逃避的行为。
我经常告诉家长给孩子的目标行为,要求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最可行,容易让孩子成功获得强化,产生荣誉感,使孩子愿意跟随配合,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也会集中起来。
二 目标过多
目标太多容易让孩子和自己混乱,不知道强化孩子什么目标行为,一节课或者一段时间内,需要孩子完成多个目标,容易把目标搞乱,把自己和孩子搞乱,给孩子逃避制造温床。
例如
一个孩子目前要做的是连续写完作业,你却要求必须每个字都得整齐工整,还得占格标准,却忘记了写完作业是目标行为。
这时孩子能力达不到,最后变得越来越不集中,越来越逃避。
三 目标不清晰
本来是强化孩子连续做事情,忽然孩子跟家长说与环境无关的话,家长就去接话,打断了孩子的注意力。
四 讨好
为怕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各种说话和讨好,反而引起孩子情绪,无法集中注意力。
五 过分强化
在训练中没有针对孩子的强化方案,为了强化而强化,甚至强化频率太高,不去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总是打断孩子的注意力。
六 总结
我们要做的是:
学习如何给孩子建立正性的行为“注意力集中”,而不是如何消除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当我们永远以建立孩子的正性行为为中心时,孩子的不适当行为才将被替代,且越来越好。当你知道要他做什么,他该做什么时,他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而然集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