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你支招(17)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0-03-11
文 | 邓晓蕾
超超6岁,幼儿园大班,诊断有轻度自闭症。在幼儿园的时候,超超做什么都必须是第一个,比如:排队要排第一个,上课回答问题要第一个,老师发放物品也要第一个给他。如果不是第一个的话,他就会大哭,发脾气,无论老师怎么说都不听。老师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小朋友,所以在这些事情上你会让他第一个做。
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要争取第一,有好胜心,是一件好事,说明孩子积极向上。 但是,如果完全无法接受不是第一,出现大吵大闹的行为,那么“争第一”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因为孩子诊断有自闭症,“争第一”的原因除了“表现好”之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刻板特点。孩子一旦认定某一些事情必须是他第一个做的,因为缺乏变通性,他就无法接受没有第一个做这一现实。
超超哭闹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能得到第一,如果在行为发生的时候,老师满足了超超的要求,那么就会强化这个问题行为。换句话说,在未来的同样情况下,超超的哭闹行为更有可能发生。所以,为了不强化问题行为,老师最好的做法是忽略超超,不理他的要求,让其他小朋友做第一个。然而,在学校的这个自然环境中,让小朋友长时间地哭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不仅很难让他人理解,同时也影响其它小朋友的正常学习。由于这个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可能不得不选择向超超妥协,满足他想第一的要求。这时,老师需要意识到,这一做法强化了超超的哭闹的行为。
为了避免超超的哭闹行为,老师可以在超超哭闹之前(无论超超是否提出要求),老师都让超超第一个做事或得到东西。在这个策略下,问题行为基本没有发生的机会,当然也就不会得到强化。
1. 刻板行为的强化原因是得到想要的结果。在这里,“第一”没有跟随哭闹行为,所以不会强化哭闹这个问题行为;但这个结果强化了超超要做第一的这个刻板行为。
2. 当老师无法设置环境时,比如考试是不是第一,游戏中是不是拿第一,如果超超在这些活动中没有得到第一,哭闹的行为仍然会发生。
在学校,一位老师要管理几十个学生,针对单个孩子的干预往往比较难展开。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行为的干预活动最好能从家庭中开始。
1. 记录孩子在家中必须当第一的事件,比如到家必须第一个进门,吃饭时必须第一个坐在座位上,晚上必须第一个洗澡,将孩子对这些事件的执着程度从低到高进行排序。低是指当你不满足孩子时,孩子的负面反应相对较小;高当然是指,当你不满足孩子时,哭闹的行为会发生,甚至会持续一段时间。
2. 选择孩子执着程度小的事件做为你的干预目标(每个阶段可以选择2-3个目标)。
注意,除了孩子的执着程度外,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否适合执行干预。比如,孩子早上必须第1个使用厕所,这个行为可能不适合作为初期的目标,因为这个时间段,你急着完成早上一系列的活动,然后可以送孩子上学,所以你并不希望任何的原因引起孩子的哭闹行为。相反,下午放学到家时,孩子必须第一个进家门,如果到家后没有什么必须去做的事,那么这个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干预时间与环境。
3. 在自然环境中操作干预程序:到家之前告诉孩子,一会儿到家,如果你让爸爸先进家门,你就可以获是XX(强化物:孩子必须有极大的动力想要获得这个东西)。在到家门口前(10-20米远的距离),再次提醒孩子,妈妈轻轻地拉住孩子,和孩子聊天引开孩子的注意力,同时爸爸飞快地打开门进门。妈妈把孩子带进门后,如果孩子没有哭闹,马上将说好的奖励给孩子。
注意:如果在爸爸进门后,孩子因为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而出现哭闹的行为,爸爸妈妈忽略孩子的行为,不要斥责,不要安慰,但需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如果孩子有自伤或损害东西的行为发生,需要及时阻止。当孩子情绪恢复稳定后,正常地从事当天需要进行的活动,不要与孩子讨论之前发生的事。
4. 重复以上训练,直到孩子可以在绝大部分的事件上都接受不做第一。
注意:这里并不是说永远不让孩子第一个,而是指当孩子没有第一个的时候,可以保持情绪稳定。
1. 老师需要预先设计游戏:比如,在课堂上发放物品、提问10-15个、按顺序做任务。
2. 在上课时,老师告诉小朋友游戏规则,比如:今天第二个拿到第2、6、11个物品的小朋友还会得到一个额外的东西(这个额外的小东西必须是孩子会特别想要得到的)。在开始游戏前,老师拿着强化物(额外加的小物件)给超超看,并且问他想要第1个得到物品,还是第2个拿到物品并且得到额外的小物件。
说明1:如果选择的强化物能有效地与得到“第一”这个强化结果相竞争,那么超超在纠结之后(甚至没有纠结)会选择自然地选择前者;相反,如果“第一”对于他来说仍然更为重要,他就会选择第一。因为是在教室的环境,老师没有必要强迫超超接受不是第一,所以按自然的结果,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当然,如果尝试几次,超超都不会选择第一以外的结果,那么说明这个游戏起不到干预的作用,老师就没有必要做下去。
说明2:随着家庭干预的见效,老师再做个游戏的时候,超超的选择可能会不一样,即使游戏的设置完全没有变化。所以,如果老师知道家长在家里有帮助超超学习新技能,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老师可以再次尝试这个游戏。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出现什么都要第一,或者必须要赢这一类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总是让孩子第一个,也尽量避免在玩游戏的时候总是故意让孩子赢,以避免建立孩子对于活动和事件的不正确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