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孤独症及循证有效的干预方法
今日分享,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让大家了解自闭症以及对大家容易产生误区的地方进行一些说明,第二个是让大家了解有循证依据的干预方法,便于家长抓住孩子的黄金干预期,集中精力将家庭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法上面。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或者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英文简称是ASD。目前对自闭症的诊断,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做判断,现如今医生所做的诊断,基本都是基于行为症状的观察而作出的诊断。
根据当前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第五版的标准,自闭症需要在儿童发育的早期,展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在社交交流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持续性的缺陷。例如,我们的孩子不能来回的正常的进行对话、分享兴趣、分享自己的情绪或情感;不能回应或发起一些同伴的或者是以成人的一些社交互动;没有眼神的接触、手势或者是其他的肢体的语言进行沟通;对同伴缺乏兴趣交友困难等,都是我们讲的社交上面的问题。
第二个部分是狭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行为活动。比如我们孩子会展现出简单的、刻板的肢体活动,比如旋转物品,重复刻板的语言或短语,喜欢坚持一成不变,不愿意接手改变,对外界刺激有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等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
自闭症的严重程度会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个是需要支持,第二个是需要较多的支持,第三个是需要大量的支持。在宏观全球的范围上来说,诊断率以及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18年发表的数据表明,美国有59名孩子就会有1名孩子会得到孤独症的诊断。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发病率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报告,但根据全球比较保守的数字100:1,我国至少会有200万-300万14周岁以下的儿童会受到障碍的影响。另外,男孩会比女孩更容易得到诊断。目前来说,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4倍。
关于自闭症的8个常见误区
1、 自闭症是性格问题
自闭症并非是性格问题,是一种广泛性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来说,婴幼儿一岁以内就会展现出一些症状,如逗她时,没有表情,没有牙牙学语,对移动中的玩具或爸爸妈妈移动时不会追视等,这都是非常明显的症状。还有的小朋友,一岁之前看似比较正常,但是在一岁半或者两岁之后,会出现倒退,展现出自闭症的一些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将没有办法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功能性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目前来说,大家都不会说自闭症会被治愈,自闭症的症状,会伴随孩子。因此,孩子需要一些持续性的支持,目前来说,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高密度的早期干预,对孩子会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能增加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独立性,有效的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让孩子能够有意义的生活。
2、 自闭症的成因。疫苗?环境?基因?
自闭症还没有单个已知的成因,基于障碍的复杂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自闭症可能是由不同的成因构成的,例如说,遗传的、环境的因素等,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孩子的性别,家庭的历史等。另外还有疫苗接种的问题,很多文章还会说,疫苗接种会间接导致自闭症,这个事情是已经被辟谣的,疫苗接种不会导致自闭症。
3、 自闭症是带养上的问题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是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带养,自己与孩子交流少,但带养的方式,并不是自闭症产生的原因。
4、 不说话是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之一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医院诊断,多半都是因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没有出现语言。但孩子不说话并不构成诊断的标准。
5、 自闭症的症状是孩子不愿意的问题
自闭症表现出来的行为症状,作为家长,就要区分清楚,孩子是不能还是不愿意对成人或是同伴的指令或要求做出回应,是不能还是不愿意发起与他人的社交互动与沟通。如果这些现象是偶发性的,那孩子就是不愿意的问题,如果是持续性的展现,则很大可能是不能的问题,如果是能力上的问题,那家长就要注意,孩子很可能会有发育上的滞后,需要进行干预。
6、 自闭症儿童都是一样的
每名自闭症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名儿童的症状和严重程度表现的都不是很一样,从精准康复的角度来说,每一名儿童都需要个性化的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和家长的诉求制定恰当的干预目标,然后进行持续性和专业的康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随时跟踪康复效果,并且根据需要对康复的目标和训练进行督导和调整,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评估,再次拟定目标,然后再进行持续性的康复训练。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直发展的过程。
7、 “等等就好”或“都想试试”
在自闭症的康复训练上面,是以长期的康教为主,没有捷径可寻。自闭症并不是一种等等就好的障碍,对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在发育速度上比普通儿童慢了很多,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那么孩子大量的技能将无法获得。那孩子与典型发育孩子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通过使用应用行为分析,对缺失的技能进行提升,然后试图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另外,家庭干预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成员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游戏、互动,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管理问题行为,教授日常的一些技能与沟通等。目前没有任何的药物能提升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但一些具体的药品能帮助孩子控制一些症状,例如改善一些多动症,综合注意力缺失的问题,抑郁或精神方面的问题等。
8、 单一因素决定预后效果?
干预效果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黄金的干预年龄在2-6岁,当然,干预的年龄越小,干预的效果越好。干预的强度越高,干预的效果也越好。在干预前,孩子自闭症程度越轻的,干预后的效果也会越好。
基于循证依据的干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循证干预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一种疾病,或者是一个症状的治疗,都需要有大量的科学实验的依据来支撑这个治疗的有效性,那就需要几乎所有的关于这种方法的实验或者临床的表现,都能体现出这种方法是能够有正向的治疗效果的。对于很多复杂的或很多未被充分研究的疾病症状来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资料方法尝试,比如偏方等,但这些方法中,仅仅只有大量的正向有效的研究数据支撑的方法,才可以成为有循证依据的一些方式。对于自闭症的干预研究,美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的干预方法也出现了,所以总结有循证依据的一些干预的方法,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它可以为我们的自闭症儿童和家庭来指明干预的方向,减少无效的干预带来的一些风险。有利于国家层面将资源重点投入到这些有循证干预的方法上面。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关于自闭症的循证干预的总结来源于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
美国国家自闭症中心证实有效的干预
几乎所有干预方法都以ABA为基础!!!
美国国家专业发展中心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证实有效的干预:
为什么一个14项一个27项呢?这并不矛盾,实际上,这两份循证实践清单具有极高度的重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