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认知训练18:区辨物件的相同和不同
文 | 王坤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配对技能的教导方法,包括最基础的完全相同的物品配对,以及相对复杂的功能配对、影子配对、局部与整体的配对等。许多家长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孩子已经通过了配对项目,为什么还是不理解相同和不同?”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项目技能,配对技能可以作为区辨相同与不同的先备技能,但不代表会配对就理解“一样”和“不一样”的概念。更具体而言,配对技能的学习是让孩子按“一样”或“相关联”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教学时,重点并不在于“一样”或“相关联”这个指令上,而是在呈现的物件卡片之间的关系上。在“相同”与“不同”(一样与不一样)的训练中,我们教导孩子区辨这两个指令词,目标是让孩子真正将这两个指令与配对的反应对应起来。这篇文章我们会向大家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区辨“相同”与“不同”。
区辨物件的相同与不同,可以包括物体特征的相同与不同(如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等),类别的相同与不同(水果、动物等),功能的相同与不同(吃的、玩的、用的等),方位的相同与不同(上下、前后),数量的相同与不同(多几个少几个)等等。以上所有这些目标的教学程序基本一致,本文将以最基础的完全相同的物件(相对于完全不同)为例介绍教导“区辨相同与不同”的基本程序。
第一阶段:完全相同与完全不相同图片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一张图片,并给予指令“拿一样的/不一样的”,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从桌面上呈现的两张图片中拿出对应的图片。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不同的物件图片,每一组五种物件,每种物件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即10张5对)
-
在初期阶段,可以选择两个差别较大(颜色、形状、质地均有差异)的物件。五组为一阶段,随机两两组合交替使用,如图所示: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尽量保持教导者的高度和孩子的高度基本一致。
2. 教导者从五张图片中随机选择两张成一条直线呈现在桌面上,图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5-10cm)。
-
每个回合教导者从五张图片中换任意两张呈现,只需至少其中一张与前一回合不同即可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手中呈现一张物件图片(与桌面上的两张图片中的任意一张完全相同)在孩子眼前,同时给予指令:“拿一样的/不一样的”

-
在一次训练中, “一样”和“不一样”的指令出现次数相等
-
随机发指令,即指令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错误的指令顺序:一样-不一样-一样-不一样-一样-不一样
4.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观察孩子的反应
因为孩子在之前已经学习过配对技能,在最初进入训练时,孩子可能不区辨指令,即在听到任一指令的条件下都去拿一样的图片。在这种情况下,在拿“一样的”的指令后,孩子做出的将是正确反应。所以,在训练初期,教导者很容易把辅助的重点放在“拿不一样的”的指令上。但经过几个回合或几次训练后,有的孩子会进入一个混乱阶段,即他发现拿完全相同的不一定是对的,但还未能掌握区辨两个指令,所以错误会变得不固定。在这个情况下,教导者一定要做到持续统一地给予辅助。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当孩子逐渐熟悉和掌握两个不同的指令,反应的正确率会慢慢提高。
-
在指令后,如果孩子在2秒内没有反应或有倾向去拿错误的卡片,教导者轻轻阻挡孩子,重复指令,并将手中的卡片呈现的位置靠近对应目标卡片的位置。
-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拿取正确的卡片,教导者再次重复指令,卡片靠近目标卡片,同时用另一只手指目标卡片。
5. 当孩子将目标图片拿起后并交给教导者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它们是【一样】的,都是【物件名称】”或“对了,它们是【不一样】的,这是 【物件名称】,这是【物件名称】,它们不一样”(反馈时,重音放在“一样”或“不一样”上),然后给予孩子代币。
6. 教导者换两张图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的步骤2-5。
-
每次训练10-12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1. 当前阶段目标完成标准:
-
孩子能连续2次(跨两天)训练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时,当前阶段的训练完成,
2. 测试:在完成当前训练后,教导者使用一组(10张5对)全新的实物或图片进行测试。
-
如果连续两次测试(跨两天且使用两组不同的实物或图片)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均达到80%以上时,训练完成。
-
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百分比未能达到80%,使用该组实物或图片进入新一阶段的训练。
3. 循环1-2,直到在给出一组全新的实物或图片时,孩子未经教导就能达到完成标准。
4. 最初开始训练时,建议指令使用“一样”和“不一样”,这两个词更为生活化。当孩子掌握了“一样”和“不一样”后,可以把指令改成“相同”和“不同”。这两个词更为书面化,但也是经常用到的。
上面介绍的是基于外形完全相同的物件(卡片)来区辨相同与不同的指令的技能。通过这个程序,先让孩子对“相同”和“不同”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在后续的训练中,我们的目标是教导孩子根据特定的条件指令进行区辨相同与不同。能根据完全相同的物件的对比来判断相同与不同并不代表可以区辨其他条件的相同与不同。换句话说,当视觉上不再出现绝对的相同与不同时,孩子是否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根据特定的要求来区辨相同与不同。常见的特定条件包括:颜色、形状、类别和功能。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涉及更为复杂的制约条件,但我们不在早期干预中作为教学目标来教导。
第二阶段:根据颜色特征区辨相同与不同
训练目标:能根据颜色特征区辨相同与不同
目标行为定义:当教导者呈现一张图片,并给予指令“拿颜色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从桌面上呈现的两张图片中拿出对应的图片。
教导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训练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件图片,每一组5种颜色,每种颜色有2张(即10张5对)。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尽量保持教导者的高度和孩子的高度基本一致。
2. 教导者从五张不同颜色的图片中随机选择两张成一条直线呈现在桌面上,图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5-10cm)。
-
每个回合教导者从五张不同颜色图片中换任意两张呈现,只需至少其中一张的颜色与前一回合不同即可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手中呈现一张图片(与桌面上的两种颜色图片中的任意一种颜色相同)在孩子眼前,同时给予指令:“拿颜色一样的/不一样的”
-
在一次训练中, “一样”和“不一样”的指令出现次数相等
-
随机发指令,即指令不要出现固定的顺序;

4. 教导者在给出指令后观察孩子的反应:
-
在指令后,如果孩子在2秒内没有反应或有倾向去拿错误的图片,教导者轻轻阻挡孩子,教导者指着手中的图片,同时口语提示“这是什么颜色?”,当孩子回答“红色”后,教导者继续口语提示“拿颜色一样的/不一样的”。
-
若孩子仍然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指着手中的图片再次提问“看一看这是什么颜色”,当孩子回答“红色”时,教导者将手中的图片靠近目标图片,口语提示“这是红色,红色和红色是颜色一样的”或“这是绿色,绿色和红色是颜色不一样的”。
如果孩子没有口语语言:
-
在指令后,如果孩子在2秒内没有反应或有倾向去拿错误的卡片,教导者轻轻阻挡孩子,教导者指着手中的图片,同时口语提示“这是红色”,然后再次给指令: “拿颜色一样的/不一样的”
-
若孩子仍然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再次提示“这是红色”,同时将手中的图片靠近目标图片,口语提示“这是红色,红色和红色是颜色一样的”或“这是绿色,绿色和红色是颜色不一样的”。
5. 当孩子将目标图片拿起并交给教导者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它们是一样颜色的,都是【颜色名称】”或“对了,这是 【颜色名称】,这是【颜色名称】,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反馈时,重音放在“一样”或“不一样”上),然后给予孩子代币。
6. 教导者换两张图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的步骤2-5。
-
每次训练10-12个回合
-
训练完成标准与第一阶段相同。
其它特征条件的【相同】与【不同】的训练方法与上述颜色的教导程序基本一致,在这里不再重复描述,只在下面举一些例子。
第三阶段:根据形状特征区辨相同与不同
训练目标:能根据形状特征区辨相同与不同
训练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件图片,每一组5种形状,每种形状有2张。
指令:“拿形状一样/不一样的”
正确反应后的反馈:“对了,它们是形状一样的,都是【形状名称】”或“对了,这是【形状名称】,这是【形状名称】,它们是形状不一样的”

-
如果使用形状图片,一开始的时候建议使用完全相同颜色的,在孩子掌握了根据形状条件来区辨指令后,再加入颜色的干扰,如下图:


第四阶段:根据类别区辨相同与不同
训练目标:根据类别区辨相同与不同(比如: 水果类、动物类)
先备技能:区辨认识物件类别
训练材料:不同类别物件图片,每一组5种类别,每种类别有2个不同的物件
指令:“拿类别一样的/类别不一样的”“拿同一类的/拿不同类的”
正确反应后的反馈:“对了,它们是同一类的,都是【类别名称】的”或“对了,【物件名称1】是【类别】,【物件名称2】是【类别】,它们是不同类的”

第五阶段:根据功能区辨相同与不同
训练目标:根据功能进行区辨相同与不同(比如: 可以吃饭的、可以玩的、洗澡用的等等)
先备技能:孩子能区辨物品功能或进行功能配对
训练材料:不同功能的物件图片,每一组5种功能,每种功能有2个不同的物件
指令:“拿功能一样的/不一样的”
正确反应后的反馈:“对了,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具体功能】的”或“对了,这个是【功能】,这个是【功能】,它们是不同功能的”

日常生活中的泛化举例:
-
吃点心时,妈妈准备一盒不同形状的饼干(圆形、长方形、心形等),可以先让孩子自己选一块,然后爸爸指着孩子的那块饼干给孩子指令“帮我拿一块跟这个形状相同的饼干”,之后妈妈可以再给指令“我要一块跟爸爸的那个形状不同的。”
-
在果盘里准备几种不同的水果(樱桃、金桔、草莓、橙子等)每种至少两个,妈妈拿一个橙子,给孩子指令“拿一个一样的水果送给爸爸”或“帮奶奶拿一个不同的水果”。
-
盛饭时,妈妈可以举着自己的碗请孩子帮忙从柜中拿一个大小相同的碗,例如“帮我拿一个跟这个大小一样的碗”。
-
晾衣服时请孩子帮忙拿一个相同的衣架。
-
换衣服时,让孩子选一件与妈妈衣服上图案相同或者颜色相同的衣服。
-
跟孩子一起画画时,妈妈事先准备几种不同材质的笔,如蜡笔/水彩笔/勾线笔/铅笔放桌上,每种至少两个,可以不同颜色,先拿出其中的一种,如铅笔或水彩笔,让孩子拿一个相同材质的笔,妈妈先画一朵圆形的小花,让孩子画一样的图案,然后换一种材质的笔(如蜡笔),让孩子拿一只颜色不同的来涂色。
-
剪纸时,准备几张颜色不同的彩纸,几把不同锯齿的花边剪(如波浪线的/锯齿线的/无锯齿的),可以让孩子先选一张自己喜欢的颜色的纸,再让孩子帮妈妈拿一张不同颜色的彩纸,然后妈妈选择一种锯齿的花边剪,让孩子选择相同/不同锯齿的剪刀(可以引导孩子先观察刀刃上的花纹标识是否相同,也可以在试剪完一条线之后让孩子根据剪下的花纹来判断选择哪一把剪刀)。
-
玩印章游戏时,准备几个不同类别图案的印章,如,水果类、蔬菜类或动物类,妈妈拿起其中一种(如水果),让孩子选择一个与妈妈手中不同类别的印章。
-
搭积木时,准备两个箱子,分别放置不同材质的积木(如一箱塑料的/一箱木质的),妈妈选择其中一种材质的积木若干块,让孩子在另外一个箱子里选择形状相同的的积木(可以大小不同)。
扩展训练:找不同
当孩子学会了区辨物件的相同与不同,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找不同的图画书来进行泛化练习,在提升孩子观察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理解相同与不同。一般来说,找不同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同一主体中细节部分(例如颜色、形状、方位)的不同,还有一种是相同背景画面中主体替换(例如第一幅图中的某物件在第二幅图中替换成其他物件,或者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中多一个物件或少一个物件)。如下图所示:
形式一:
主体相同细节不同(颜色、形状不同)

主体相同位置不同:(如图所示,两只动物在画面中的位置交替)

形式二:
主体替换(如图所示,第一幅图中的老虎在第二幅图中换成了猴子)

少一个主体或多一个主体:

下面以主体相同细节不同的图画为例,
介绍教导方法:
先备技能:能够区辨物件的相同与不同
目标行为:在呈现的主体相同的两幅画面中找出指定数量的不同处
教学材料:两幅相同主体,其中局部细节不同的画面(图例中有两处不同)
辅助方式:最少到最多的辅助
教学程序:
呈现两幅图画,获取孩子注意力后给与指令“这两幅图中有两处不同,请你找一找。”等待3秒若孩子无反应,则口语提示第一处的不同点“看看小熊帽子,哪里不一样?”若孩子仍然没有找到,口语提示“看看小熊帽子上图案的形状一样吗?”若孩子仍然没有做出正确反应,左手手指点在第一幅图中五角星处(以不遮挡图案为准),右手的手指点一下第二幅图帽子上的小花图案处后手指离开,看孩子是否能指在小花图案上。若孩子仍然没有找到,提供最高等级的辅助,左手指在五角星图案处,右手手把手带着孩子的手指,指在右边小花图案处,立即给与社会性强化“太棒了,你发现它们的不同处了,小熊帽子上的图案不一样,一个是五角星形,一个是小花形。”然后口语提示孩子找第二处不同,辅助方式同上。直至孩子找完所有的不同处,给与强化(或代币)。

若是背景丰富、主体较多且有多处不同的复杂图案,我们会引导孩子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例如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一对应的方式)对两幅图进行视觉扫描,这样就可以全面排查出所有的不同之处。
扩展游戏:眼疾手快
材料 :扑克牌
-
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只需要使用少量,比如1-3(12张)或1-5(20张)
程序与规则
1. 教导者洗好牌,然后将牌等分成两叠(牌面向下),其中一叠给孩子;同时将一个铃铛放在两人中间的位置
2. 教导者和孩子分别从自己的一叠牌的最上面的一张开始翻,两个人同时翻出最上面的一张,如果两张牌的数字是相同的,马上抢着去拍铃铛,谁先拍到铃铛,桌面上的两张牌就归谁。
3. 重复步骤2,直到两人手上的牌都翻完。
4. 教导者和孩子各自数自己拿到的牌,牌多者胜出。
变型1
-
如果孩子没有能力将一叠牌拿在手中,也可以将所有的牌叠成一堆(牌面朝下)放在两人中间
-
在翻牌时先一人摸一张,然后同时翻出来,其它规则与上面相同。
变型2
-
游戏中也可以规定看到不一样的牌拍铃铛(上面的规则中是看到一样的牌拍铃铛)
变型3
-
可以根据花色(黑桃、红桃、方块、红星)一样或不一样来抢拍铃铛(忽略数字大小)
-
也可以是看到两人翻出来的牌颜色一样或不一样来抢拍铃铛(忽略数字和花色)
变型4
-
如果孩子能了解和跟随更为复杂的游戏规则,可以加入惩罚机制,比如,如果拍错了,就要从自己已经赢的牌里拿出一张来给对手(如果手中完全没有牌则可以不给)
变型5
-
如果家里没有可以拍的铃铛之类,也可以拍桌子
变型6
-
加入有干扰的牌面,如下图所示,一张卡片中可能只有一种水果或多种水果

-
游戏规则可以是:
o 看到有相同水果时拍(忽略其它水果或水果的数量,只需要两张牌里有一样的水果),如下图所示,两张卡片中都有李子。

o 看到水果数量一样时拍(不分是什么水果),如下图:两张图片都是一个水果

-
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找到的卡片,设置任何相同与不同的规则来和孩子玩类似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