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自闭症儿童有哪些自我刺激行为?如何应对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12-16

自闭症孩子哭闹怎么办?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家长如何应对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自我刺激是自闭症儿童众多问题行为中的一种。对待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家长要先对行为进行排序,确定干预的重点和优先级,再按照行为的不同功能,分情况区别处理。

 

局限的兴趣和活动范围以及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自闭症儿童早期发育中的部分行为症状,其中涉及到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的行为,比如拍打物品、摇晃身体、舔咬物体、回避光线或痴迷某种声音等行为,通常带有自我刺激功能。自我刺激行为涉及多种感知觉,比如:

 

视觉:眼睛眯成一条线,斜眼看东西,在眼前摇晃玩具或手、重复开关灯、快速翻书等;
听觉:拍打物品、发出怪异的声音、重复无意义的音节或话语等;
味觉:经常用舌头舔、尝物品等;
嗅觉:闻身边人的味道、拧鼻子等;
触觉:经常用手触摸物体表面、玩涎液、搓手等;
前庭或运动觉:摇晃身体、不停点头、旋转等;
痛、压觉:挤压自己、咬东西、撞头等。

 

以上列举的自我刺激行为和自言自语等是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行为的常见表现,与其并列的还有自伤、攻击、突然的情绪崩溃等问题行为,是自闭症儿童行为管理的重点。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可以笼统地归结为大脑神经发育异常或脑功能损伤,心智发育落后所致。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家长在干预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要找到每种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

 

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互动的结果,从行为的功能分析角度而言,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它的功能,同一行为背后,也可能有不同的行为功能。以哭闹为例,发生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功能:想得到好吃的;不想做作业;为了得到妈妈的关注;可能是身体不舒服或感到无聊。

 

即行为的功能总结为这四种:想要某样东西;逃避任务;获取关注和自我刺激。只有明确了行为背后的功能,才能提供有效的干预计划。干预问题有一套具体的策略,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先确定要干预哪个行为,这个行为是什么功能。孩子既然不能使用恰当的方式应对这个场景,那么他要么是不会,需要格外的教学,要么是在表现过程中出现了障碍,需要我们辅助教他表现出这样正确的行为。

 

第二,要先做好预防和控制,提前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第三,希望孩子怎么做,给孩子制定恰当的合理的替代合理的替代行为。如果这个目标是孩子会的,就控制好时机辅助孩子表现出来;如果是孩子不会的,就去教孩子学会替代行为。学会之后,要逐渐减弱在前事做好的预防控制,最终让孩子在比较自然的情景下,使用正确恰当的方式来应对。

 

第四,如果没有控制好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了,就要坚持住,他想干什么想要什么,就不给不让做。

 

 

通过这一套策略,也可以发现自闭症孩子很多问题行为的出现根本在于技能不足,尤其是为了达到沟通目的而产生的问题行为,比如不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拒绝,不会用恰当的方式引起他人的关注等。因此,管理问题行为的根本还在于提高孩子的各项基础能力。

 

为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在事前预防阶段,家长可以做好这几件事:

① 教导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行为

比如孩子只会用捶打桌面的方式来获得老师的注意力,就应该教授他学会举手示意;想要玩玩具只会哭闹,则要提高他的语言能力,或是教他用图片、卡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对于孩子的某些特殊需求,可以适当延迟满足或选择性地满足,家长不一定要事事配合,凡事以孩子的欲求为中心,而是通过延长孩子的等待时间或替代性地满足来训练孩子的受挫能力。

 

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

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尚可,一定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孩子的主动沟通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交流动机。对于部分语言能力基础较弱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卡片、示意图、文字等方式来和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沟通途径。


培养孩子的闲暇技能

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挖掘并培养他建立对某些活动或事物的长期爱好,保证他们可以有丰富的活动来填满闲暇时间,避免他们无所事事,无事生非。此外,家长也可以主动给孩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做家务、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做游戏等,主要目的是尽量不要让孩子独处、闲着。

 

自闭症孩子的某些阶段性的问题行为会随着社交技巧、游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减少,即达到好的行为增加,不恰当行为自然减少的效果。

 

如果问题行为已经发生,在事后问题的处理上,可参考以下策略:

① 科学消退

拿掉支撑问题行为发生的强化物,不再对问题行为进行强化,使问题行为逐渐减少,直至消退。比如孩子喜欢明知故问是因为每次他一提问,家长都会给与回应,实际上家长可以通过减少回应或忽视的方式,来减少孩子的该行为。

 

正确使用消退策略要求家长或老师首先要找对强化物,如果没有找对强化物,反而有可能激化。家长在尝试消退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下去,否则问题行为将不断升级、愈演愈烈。

 

② 适当惩罚

惩罚并不等于体罚,它是在问题行为出现时,给予孩子一个他不喜欢的结果,常见比如面壁思过、没收或减少玩玩具的时间、不再提供某项具体活动中的强化物等。

 

在问题行为发生时或稍后的一段时间,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比如:

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当下,家长可以要求他立即将双手放在头上,从头开始、到肩、到腰、再到腿,每个部位停留1530秒钟,或者使用外力给予他一定的压迫,抱着他并轻声安抚。如果孩子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或数数能力,家长可以叫他数数来计算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注意力。如此反复练习,至到情绪稳定为止。

 

当孩子发生扯头发、打头、用头撞墙、咬手、在地上打滚等情绪问题时,在没有影响到儿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故意不予理睬,在儿童情绪好转前尽量减少对他的关注,给他留够发泄情绪的空间。此外,在孩子情绪良好时,家长还可以充分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给予间歇性强化,以增强其良好情绪的出现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