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孤独症儿童动词表达能力发展特征对教学干预的启示
孤独症儿童动词表达能力发展规律是怎样的?与正常儿童的发展是否有差异?近日,ALSOLIFE研究院在国内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发布的题为《孤独症儿童动词表达能力发展特征对教学干预的启示》的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孤独症儿童动词表达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有一定进步,在动词习得过程中,孤独症儿童首先掌握与生活经验最相关的动词。
前言
动词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环节,使用动词标志着儿童开始造句且可以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一般儿童在2岁时至少能使用40个动词[1],其在6个月后会有更高级的句法使用能力,此时仍然不会使用动词或不能快速掌握新动词的儿童往往语言发展异常[2]。
孤独症儿童常伴有语言发育迟缓,且对动词的产出相比于名词 更加困难[3],这可能是阻碍其功能性语言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教学干预,动词训练十分重要。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利用自编家长问卷测量孤独症儿童的动词表达发展水平,通过与正常儿童对比,探讨孤独症儿童动词表达能力发展特征,以期为词汇与语言干预提供参考。
| 图源:unsplash
对象与方法
被试
本研究通过互联网招募孤独症儿童102名,其中男生80人,女生22人,由家长报告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或疑似,年龄22~88个月,平均年龄49.46±15.31个月;正常儿童109名,其中男生51人,女生58人,年龄22~84个月,平均年龄49.42±16.85个月。
测量工具和程序
本研究参考舒华等[4]编制的儿童词汇测评量表,采用自编家长问卷对儿童动词发展水平进行测量,该问卷可有效测量正常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词汇理解与表达水平[5]。
问卷共有96个动词,包括40个没有特定情境的动词(如跳、推、摘)和56个有特定情境的动词(如洗手、跳绳、刷卡),纳入的动词选自《汉语沟通发展量表(长表)》[6]和3家康复机构使用的《语言训练卡》教具。
其中单字动词须在中文词库[7]中对数词频大于1,由于词库缺少对双字动词的收录,双字动词由2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评估。家长需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对每个词的表达能力进行评定,分为3个等级,0分代表孩子不会表达该动词,1分代表在某些情境下孩子能说出该动词,2分代表孩子能在不同情境下灵活使用该词语。
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 22.0完成统计学分析[8]。首先,计算每个儿童在所有词汇评定上的总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得分差异;然后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孤独症儿童是否能随年龄的增长动词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为探索孤独症儿童动词表达规律,在两组儿童中计算每个词汇得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究有无特定情境的动词是否有难度差异,并对词汇掌握先后顺序进行定性分析。
| 图源:unsplash
结果
词汇表达得分
两组被试词汇表达总分有极显著差异[t(209) =-11.36,P<0.01]。正常儿童动词发展非常迅速,24个月左右的儿童能准确使用60~80个动词,36个月时,大部分儿童能灵活使用全部96个动词。
孤独症儿童动词表达水平异质性较大,有些在36个月左右能达到和正常儿童相同水平,有些在60个月以上可以使用的动词仍不足20个(见图1)。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月龄和总分间仍有显著弱相关关系(r=0.308,P=0.01),说明孤独症儿童随年龄增长对动词的表达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图1 孤独症儿童词汇表达得分百分比
词汇发展顺序
两组被试中有无情境动词的表达得分无显著差 异[孤独症儿童组t(94)=0.95,P=0.345;正常儿童组 t(94)=0.60,P=0.551]。分别选取得分最高和最低的15个词汇及评定中最抽象的动词“表扬”作图,见图2,3。
孤独症儿童最难的15个动词中,11个词与正常儿童得分最低的词重复,这些词主要是儿童生活中没有相关经验(如开会)或不常做的动作(如择);最简单的15个动词中,有8个词与正常儿童得分最高的词重复,这些词主要是儿童每天都经历的事件(如洗手)或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的事情 (如捡积木)。
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的动词表达发展顺序和正常儿童十分相似,孤独症儿童在学习动词使用的过程中并不受该词是否有具体情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做出该动作或有相关经验。
| 图2 孤独症儿童词汇表达得分
| 图3 正常儿童词汇表达得分
讨论
虽然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相比正常儿童严重落后,但孤独症儿童的动词表达水平随年龄增长得到一定提高,这提示教育者和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语言的康复干预十分必要且有意义。孤独症儿童的动词表达发展顺序并非按照动词类 别进行,且与正常儿童十分相似。
对于儿童动词的习得规律,国内有学者认为是按照动作动词、趋向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能愿动词、使令动词的顺序进行,并且单音节动词早于双音节动词,具体动词早于抽象动词[9]。
本研究发现,对于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没有发现不同类别的动词之间习得顺序有明显差异,在孤独症儿童学习动词过程中,首先习得生活中经常做的动词,这些动词可能是趋向性动词也可能是双音节动词。
对于此次评定中最抽象的动词“表扬”的表达水平高于很多具体动词表达得分,与前人研究结果类似,他们发现儿童在早期动词学习过程中优先习得功能性动词,如吃、拿、读、爱等[10]。
| 图源:unsplash
因此,笔者认为在孤独症儿童动词教学过程中,不应刻板的按照“从简到难”的顺序进行教学,而应根据儿童实际生活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如走、跳、跑等动作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而不需要将他们按照难度级别分开教学。
父母作为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教育者,对于不同的动词,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的机会。本研究中得分最高的动词,刷牙、洗脸、梳头等也都是父母每 天帮助孩子完成的事情,父母在辅助孩子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命名这些动作,增加了孩子的学习机会。孤独症儿童父母在生活中动词使用种类、数量和频率可以显著预测孩子的表达性动词数量[11]。
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所用的家长评定是间接测量方法,没有直接测量孩子是否能表达该词汇。对于孤独症儿童表达较好的动词,缺少在生活中使用情况的测量。未来研究可将儿童作为直接测量对象,进行动词表达情况的探究。
总之,本研究结果可为家长和老师对孤独症儿童的动词教学提供参考和启发。建议教师在动词教学中增加灵活性,充分考虑儿童的能力水平,根据生活需要制定动词教学顺序。
家长在生活中增加与孩子的互动,增加动词使用的频率和丰富程度,让孩子尽可能对所学的每个动词都有亲身经历,从而使孤独症儿童的动词表达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Anonym.The Importance of Verbs and How to Teach Them [EB/OL]. http://www.chatterbots.com.au/the-importance-of-verbs-and-how-toteach-them.2020.
[2] Hadley PA,Rispoli M,Hsua N.Toddlers’Verb Lexicon Diversity and Grammatical Outcomes[J].Language,Speech,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2016,47:44–58.
[3] Kown EG,Pae SY.Noun & Verb Naming Abilities of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Communication Sciences & Disorders,2005,10(2):32-42.
[4] Hao M,Shu H,Xing A,et al.Early vocabulary inventory for Mandarin Chinese[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728-733.
[5] 王碧君,苏小娜,吕玲.孤独症儿童语言水平探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 志, 2017,25(012):1255-1258.
[6] Twila Tardif.汉语沟通发展量表使用手册:普通话及广东话版本[M]. 北京:北大医学出版社,2008.1-160.
[7] 孙宏林,黄建平,孙德金,等."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概述[C].国际 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7.459-466.
[8] Nie, Norman H.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J]. Encyclopedia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3,13(1):187-196.
[9] 杨敏.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7,(32):23-25.
[10] FensonL,MarchmanVA,Thal D,et al.MacArthur-Bates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Inventories:User’sguideandtechnicalmanual(2ndedn.) [M].Baltimore,MD:Brookes Publishing,2007.1-208.
[11] Crandall MC,Mcdaniel J,Watson LR,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Early Parent Verb Input and Later Expressive Verb Vocabular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and hearing research:JSLHR,2019,62(6):1787.
作者:刘岱岳 王碧君
文章发表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v.18; No.103(06),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