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北大医学孤独症研讨会“病因学与家庭支持”22~23日在线直播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10-21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或自闭症)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孤独症的症状通常伴随终生,是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孤独症患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完全明确,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时值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际,《2022年北大医学孤独症研讨会——病因学与家庭支持》将于2022年10月22日~23日以线上形式举办

 

论坛邀请了遗传学、神经科学、心理认知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集中关注“孤独症病因学研究”、“家庭因素对孤独症发病的影响”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孤独症的干预支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来自不同领域专家通俗易懂的讲解碰撞出思维火花,为解析孤独症的最新病因学进展与家庭支持方法提供新理论、新方向。

 

论坛将全程提供免费直播,主要面向广大关注孤独症的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相关家庭以及生物医学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诚邀所有感兴趣的同仁积极参与此次盛会!

 

ALSOLIFE直播渠道

 

①ALSO孤独症视频号

可前往公众号【ALSO孤独症预约,获取直播提醒

 

②ALSOLIFE抖音

可前往抖音关注ALSOLIFE,观看直播

 

会议专家及主题

 

可前往公众号【ALSO孤独症】获取直播报名方式

报告题目:

规律寻求者:孤独症如何推动人类创造力的发展

 

Prof. Simon Baron-Cohen 

剑桥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

 

自我介绍

Simon Baron-Cohen,剑桥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系教授,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剑桥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曾发表 Mindblindnes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Prenatal Testosterone in Mind 和 Zero Degrees of Empathy 等书籍,以及 600 多篇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这些工作涵盖了孤独症研究的许多方面,对孤独症典型的认知性别差异和联觉研究做出了贡献。他曾提出三个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孤独症“心盲”理论(1985)、孤独症“产前雄性激素”理论(1997)和典型性别差异的“移情系统化”理论(2002)。他曾任职英国国家孤独症协会副主席、国际孤独症研究协会主席(INSAR,2017-19)、NICE 孤独症(成人)指南制定小组主席以及英国学院心理学部主席。任《Molecular Autism》杂志的联合主编,英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R) 的高级研究员。他主导并与Sanger 中心合作开展的,关于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曾获Wellcome Trust 资助。他担任多个孤独症慈善机构的科学顾问、受托人或代言人,包括孤独症研究信托基金、剑桥孤独症卓越中心、以及只雇用孤独症患者的 Auticon 公司。他在多部电视纪录片出镜拍摄,包括 BBC 的 Horizon 和 Employable Me,并在2021年被授予骑士爵位。

 

摘要

70,000 到 100,000 年前,大脑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改变了智人的行为,以至于今天我们主宰了这个星球。人类大脑中的两个新回路已经进化:系统化机制允许我们的物种独自寻找世界上的if-and-then模式,从而实现生成性发明;移情回路让我们人类独自想象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实现包括欺骗和自我反省在内的复杂的社会互动。新证据揭示了孤独症思维与发明能力之间的联系。社会欠孤独症患者一笔巨额债务,因为他们的基因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进化中发挥了作用,但孤独症患者却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现在是时候纠正这个问题了。

 

报告题目: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大型队列研究—SPARK项目

 

Prof. Wendy Chung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

 

自我介绍

Wendy Chung博士是哥伦比亚大学儿科学教授,SFARI临床研究主任,同时也是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和美国临床医师学会的成员。她领导了多个NIH资助的关于孤独症遗传学、神经发育障碍及出生缺陷(包括先天性膈疝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的研究项目。她是基因组学领域关于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领军人物。同时她还负责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欧文研究所和国家罕见病卓越研究中心的精准医疗。曾获纽约医学科学院颁发的生物医学领域杰出贡献奖,国家罕见病组织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纽约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科学杰出贡献奖,国家罕见病组织罕见病影响力奖。先后于康奈尔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康奈尔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洛克菲勒大学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

 

摘要

美国西蒙斯基金会资助的SPARK孤独症研究项目是由美国超过10万孤独症患者和20万家属组成的在线采集队列。这个项目的研究样本通过遍布美国的32个孤独症临床中心招募,并通过电子问卷和健康记录进行纵向追踪。在进行全基因组或外显子测序后,如果有确诊的遗传病因,遗传咨询师将会向参与者反馈。被遗传诊断的患者还会被纳入Simons Searchlight研究,该项研究包含约170个明确和孤独症及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相关的基因或拷贝数变异。Simons Searchlight还会保有一些患者的细胞系供研究者使用。SPARK和Simons Searchlight的所有数据将通过Research Match项目对全球科学家开放。我们将回顾基于SPARK和Simons Searchlight项目的遗传/非遗传研究发现,并展示数据资源的访问方法。

 

报告题目:

开发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法:动物模型的启示

 

冯国平 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

 

自我介绍

冯国平博士现任麻省理工学院McGovern脑研究所副所长,脑与认知科学系Poitras讲席教授,  并兼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建的Broad研究所Stanley 精神疾病研究中心的模式生物与神经生物学方向的主任。冯国平教授团队致力于解析大脑突触发育与功能的机制,以及突触功能的异常如何导致脑疾病。他的研究团队以转基因动物为模型,结合前沿科学技术和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神经发育与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冯教授团队还开发了一系列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脑疾病的遗传学工具。

 

摘要

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风险基因,这些人类遗传学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通过在动物模型中引入人源突变来研究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方式。近年来,尤其是基于CRISPR/Cas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构建更加复杂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并运用这些在进化上更接近于人的动物模型研究大脑发育与功能。我将回顾和介绍这些研究进展,并与大家探讨如何将这些及其他技术进步能够帮助ASD有效治疗方法的开发。

 

报告题目:

通过家庭研究了解孤独症的基础

 

Prof. Molly Losh

美国西北大学传播学院

 

自我介绍

Molly Losh 博士是美国西北大学Roxelyn 和 Richard Pepper 传播科学与疾病系学习障碍方向的JoAnn和Peter Dolle讲席教授,也是传播学院的科研副院长。她的研究集中于孤独症及相关的神经发育疾病,特别关注在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概况如何横贯诊断边界。她实验室的工作帮助确定了有可能导致孤独症语言障碍的关键认知机制,从而弥合了可观察的临床行为和潜在生物学之间的差距,这对于了解孤独症和相关疾病的病因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体现为沟通和社交行为障碍,最近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估计其患病率高达每44 名儿童中有1名患病。尽管孤独症的遗传基础是在 1970 年代后期建立的,但其复杂性继续困扰着在基因、大脑和行为之间建立明确联系的努力,并且对其病因的重大误解仍然存在。本次报告将讨论揭示孤独症临床特征背后的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这些研究来自基于家庭和跨人群的研究,并已经确定了与孤独症遗传风险相关的关键特征,这可能有助于为针对性干预提供信息,并揭示影响人体复杂形状的分子遗传学因素。

 

报告题目:

催产素促进小鼠母性行为的神经环路

 

Prof. Robert Froemke

纽约大学医学院

 

自我介绍

Froemke 博士是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耳鼻咽喉科、神经科学/生理学系的讲席教授。他的实验室主要研究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神经调控、可塑性和行为。Froemke 教授在系统神经生物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丹教授实验室开展博士工作,研究皮层网络中自然尖峰序列所诱发的尖峰时序相关塑性。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他在Christoph Schreiner和Mike Merzenich教授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与听觉感知和行为相关的在体突触可塑性机制。从2010年起,Froemke 教授在纽约大学医学院任教。他的实验室主要研究大脑解析声音的意义和突触机制,特别关注催产素、母性行为和神经义肢设备(如人工耳蜗)的作用。目前他们实验室的大部分的行为学实验是在24/7连续监测笼中的自发行为。因为这些成果,Froemke 教授获得了Sloan and Klingenstein Fellowship,以及Pew、McKnight和HHMI Scholarship等荣誉。在2021年,Froemke 教授还获得了Landis杰出导师奖。

 

摘要

催产素对母性的生理和社会行为都非常重要。Froemke 教授将介绍他们实验室最新的未发表的研究,关于新鼠妈妈母性行为中下丘脑神经元释放催产素的时间、位置和方式。这项研究重点关注了母鼠对幼鼠求救信号的反应以及催产素如何在母鼠中快速诱发的神经行为变化去识别这些求救信号。他们实验室建立了能24/7连续视频监控小鼠行为,并同时进行体内听觉皮层和下丘脑催产素神经元电生理记录的系统。通过这种记录,他们发现了新鼠妈妈和有经验母鼠在带仔过程中发生的行为变化及该过程中催产素神经元的激活。还发现特定的神经环路可将感觉信息传递给催产素神经元,增加催产素在与母性动机相关脑区的释放。最后,他将介绍一个长达几个月的长期行为监测系统,并用其研究单个母鼠如何通过建造巢穴增加幼崽的生存,以及该过程出现问题所导致的后果。

 

报告题目:

母性应激与母性行为:心理和神经化学机制的探索

 

高军 教授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自我介绍

高军,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PI、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并获得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心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母性行为、精神疾病和精神药物相关的生理心理学领域研究。实验室运用动物模型结合药理、行为和神经科学的多重技术,致力于揭示母性行为的心理和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母性应激或精神药物使用损害母性行为和母性健康的心理和神经机制。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和两本SCI期刊副主编,入选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摘要

良好的母性行为是母亲健康和子代心理发展的重要保障,探明影响母性行为的因素与调控机制意义重大。母性行为是涉及多重心理功能的复杂本能社会行为,受到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催产素等神经化学系统的复杂调控。母性应激会通过影响这些神经化学系统及不同心理过程来影响母性行为。课题组围绕母性行为的心理和神经化学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构建大鼠母性行为范式并揭示了5-HT2A和5-HT2C等受体对母性行为的调控作用;随后开展了围产期应激破坏母性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研究,发现了D2受体和催产素系统的部分作用机制;后续将使用可视化的神经环路示踪技术继续探明应激破坏母性行为的中枢催产素能神经环路和化学机制,为产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启发。

 

报告题目:

中国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每日经历与幸福感

 

韩卓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自我介绍

韩卓,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专家库咨询专家。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正念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孤独症儿童心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妇产学会心理分会常务委员。受邀担任知名国际期刊Mindfulness副主编、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副主编,同时担任《心理科学》编委。

 

摘要

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本研究采用日记法,探究了儿童相关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父母幸福感(即生活满意度、积极消极情绪)之间当日和次日的关联。76名孤独症儿童的父母(58位母亲)参与了本项研究,并在研究期间完成了连续14天的日记追踪。多层次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日的积极应对不仅与父母当日较低水平的消极情绪和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有关,也与次日较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有关;而当日的消极应对只与父母当日较高水平的消极情绪和较低水平的积极情绪有关。此外,与儿童有关的压力只与母亲当日的生活满意度有关。这些发现阐明了积极应对的有益之处以及父母在抚养孤独症儿童方面的性别差异,推动了针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相关研究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题目:

妊娠期母性压力和疾病与后代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的关系:基于北欧登记数据的队列研究

 

Prof. Jiong Li

 

丹麦奥胡斯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系

 

 

自我介绍

Jiong Li博士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系的副教授。在上海医科大学取得医学学士学位,在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Li教授的研究方向是生殖流行病学、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和母婴健康。Li教授一直使用北欧国家注册系统的数据进行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以探讨父母和儿童之间的跨代健康影响。Li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由来自丹麦、瑞典、芬兰、挪威、西班牙、美国、英国和中国的研究者组成,并承担了欧洲研究理事会/欧盟FP7 (StG 2010 PROG EURO)的研究项目。他以合作者身份发表160余篇文章,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w Engl J Med, Lancet, BMJ, Circulation, PLos Medicine, JAMA Pediatrics等期刊发表的论文。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妊娠期母性的健康不良或用药会对后代的健康造成长期不利影响。利用丹麦、瑞典和芬兰的登记信息,我们建立了一个大型的队列研究,包括丹麦1978-2018年(280万)、瑞典1973-2016年(330万)和芬兰1987-2016年(160万)的所有活产儿童。我们通过独特的个人识别号码将所有这些儿童与他们的父母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与其他拥有入院、用药和社会人口变量信息的国家登记册联系起来。在这项研究中的“暴露”指的是母性压力,比如丧亲、孕产妇疾病(CVD、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药物治疗等)、孕产妇精神障碍和药物治疗。暴露从怀孕前1年以上或怀孕期间开始。我们关注的结果是神经发育或精神障碍,包括孤独症、多动症、脑瘫等。随访从分娩开始至最长40年,几乎无失访。我们研究结果的总体观点是,母亲在妊娠期或妊娠期前的亚健康与孤独症或其他神经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并且这种关联的程度依赖于母的具体暴露和后代的状态。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JAMA Network Open, British J Anaesth, BJOG, Epidemiol Psychiatr Sci, Euro J Epidemiol,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Int J Epidemiol, BMC Med, Am J Epidemiol, Hum Reprod, Brain Behav Immun, Pediatrics等期刊上发表。

 

报告题目:

中国孤独症家庭支持的实践与展望

 

贾美香 主任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自我介绍

贾美香主任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精神卫生与儿童精神病等。先后在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美国生物精神病学、BMC医学遗传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等国际、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过19篇文章。参加编写《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以及中、美、韩三国孤独症儿童和发育障碍儿童的跨文化研究;参加修订《心理教育评定手册及操作工具制作》并应用于临床;参加中残联,市残联0-6岁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主编专著共10部。现任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早产儿优化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脑科学与脑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摘要

自1982年中国第一个孤独症病例确诊以来,中国孤独症医务工作者与全国教育、残联、家庭各界人士同道,联合开展了丰富的孤独症家庭支持工作。中国孤独症家庭的境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报告从中国第一个孤独症家庭支持社会组织——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三十年发展的视角,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呈现了中国孤独症家庭支持的重要实践和突出成果。这些实践和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家庭服务、技术推动、政策倡导、社会环境建设等。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孤独症家庭支持工作取得了多方面发展,同时,中国孤独症家庭的福祉得到了提升。本报告从推动孤独症数字疗法开展,孤独症康复行业团体标准建设等方面,提出对未来中国孤独症家庭支持工作的展望。

 

报告题目:

NMDA受体功能低下介导了孤独症小鼠模型PV中间神经元及社交缺陷

 

罗建红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自我介绍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卫健委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孤独症神经机制和神经突触功能的分子细胞机制。主持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国际合作及面上项目多项。已累计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Neuron、Nat Community、Cell Res,Cell Rep等专业顶级期刊论文,累计被引4800多次。

 

摘要

我们先前报道了孤独症小鼠模型NL3 R451C KI内侧前额叶(mPFC)皮层gamma振荡和PV中间神经元功能紊乱,但分子机制不清。本研究发现该模型鼠mPFC的NMDAR表达和功能下降、PV表达及PV+中间神经元数量减少。选择性敲减PV神经元的NMDAR-GluN1亚基导致其内在兴奋性的下降。给该模型鼠应用NMDAR部分激动剂D-环丝氨酸(DCS)可以恢复其PV中间神经元的的兴奋性,并挽救社交缺陷。有趣的是,在青春期给DCS能防止该模型鼠成年期社交缺陷的发生。该研究提示,mPFC的NMDAR功能低下及其所导致的PV+中间神经元功能受损可能是构成该模型鼠社交缺陷的核心病理节点。

 

报告题目:

以家庭为核心的发育障碍儿童照顾者培训计划

 

Dr. Andy Shih

孤独症之声

 

自我介绍

Andy Shih博士是孤独症之声的首席科学官。结合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Shih 博士负责支持和监督孤独症之声在基础科学、临床和公共卫生方向的大规模国际合作。孤独症之声是全球性的公益组织,致力于提高孤独症知晓率和接受度、推进相关研究和服务建设。孤独症之声目前主要推行的项目包括孤独症精准医疗(PATH)、 孤独症关怀网络(ACNet)以及发育障碍儿童照顾者培训计划(CST)。

 

摘要

对于孤独症和其它发育障碍性疾病来说,如何实现基于循证的早期干预仍是世界范围的重大难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地区推行现有的专家驱动服务提供模式,面临巨大的容量和成本问题。面对这些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孤独症之声发起了发育障碍儿童照顾者培训计划(CST),以家庭为中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在过去的五年间,CST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35个国家建立了试点。现场试验和RCT研究表明,CST对于照顾者和发育障碍儿童能够提供有效可行的支持。CST项目于2022年4月由WHO正式启动,在这里我将介绍该项目当前实施情况及未来规划。

 

报告题目:

从实证研究到家庭支持:他们需要什么以及我们的经验

 

王崇颖 副教授

南开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

 

自我介绍

南开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部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富布赖特学者。曾担任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创始主任。目前担任国际孤独症研究学会“全球资深领袖(中国)”、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委会委员、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副会长、天津市康复学会第四届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常委等。同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utism Research编委,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Healthcare副主编等。

 

摘要

在过去的十多年,我们在天津地区积极推动和开展了基于社区医院的针对婴幼儿孤独症的早期发育监测,并开展一系列自然发展行为干预模式的实证研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此外,我们也积极倡导孤独症人群生命全程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持续的培训以及支持。从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及实践经验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和发现。家长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能够让家长花费有限的时间、获得自我成长的同时更好地养育孤独症患儿,这一直都是我们致力研究和实践的领域。

 

报告题目:

中国人群孤独症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

 

夏昆 教授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

 

自我介绍:

夏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界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南华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人类重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分子机制。在Nat Commun,Sci Adv,Mol Psychiatr,Circulation,Cell Res,Am J Hum Genet,Brain,Genet Med,Nat Genet,Nat Neurosci,J Med Genet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六)等国家、部省级奖励。

 

摘要

通过详细的临床表型分析,结合针对患者队列的测序极大地推动了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遗传病因的阐释和风险基因的发现。尽管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目前仅有一小部分的遗传风险被鉴定,大多数突变基因的外显率仍然未知,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型 - 表型的相关性尚不清楚。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通过多中心合作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孤独症研究队列(中国孤独遗传和临床资源库,ACGC),并对5000余个孤独症家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靶向测序。另外,我们还对多个基因(如 CSDE1、NCKAP1 和 GIGYF1)进行了详细的基因型-表型关联研究,并通过大规模的国际合作鉴定了新的遗传亚型和潜在的分子发病机制。我们已将靶向测序分析扩展到全基因组测序 (WGS) 分析,并结合来自欧美人群的队列(例如 SPARK、SSC)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以更好地了解已知和新的孤独症高风险基因,并研究罕见的非编码变异对孤独症的发病风险影响。

 

报告题目:

早期逆境对儿童脑与认知发育的影响:对低收入国家儿童发展的多模态多维度研究

 

解万泽 研究员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自我介绍

解万泽现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其课题组主要运用行为研究、神经科学技术和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儿童的注意力和社会性认知在早期的正常和异常发展、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在BMC Medicine、Child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Science、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及 NeuroImage等期刊发表;现担任发展心理学与脑与认知发育期领域期刊Developmental Science、Frontiers in Psychiatry期刊编委。

 

摘要

全球约有4亿的儿童生活在联合国定义的贫困状态下。早期逆境会对婴幼儿的脑智发育造成何种影响?在此报告中,解万泽博士将介绍他与其他同事为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孟加拉国的贫困地区开展的一系列针对婴幼儿脑与认知发育的追踪研究。此研究结合了发展心理学与神经影像学等不同领域的理论及方法,探究了早期逆境是如何对儿童认知及大脑发育造成影响的。研究发现与贫困相关的不良环境因素(如营养不良、饮食污染、慢性炎症等)会影响儿童的智力与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且环境因素对儿童脑网络功能发育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报告题目:

孤独症婴幼儿家庭实施早期干预

 

徐秀 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自我介绍

徐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领域的临床工作及研究,尤其在推动我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及其机制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联合遗传-影像-免疫技术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近年来致力于跨学科团队合作探索AI技术在孤独症早期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于2021年被国际孤独症研究协会(INSAR)授予“INSAR Fellow”的称号。

 

摘要

“自然且具发育原则的行为干预”(NDBI)理念在孤独症幼儿早期干预领域已成共识。在自然场景下,以儿童发育规律为导向,在自然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实施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让孩子学习机会最大化并完成技能的自然泛化。要实现NDBI模式,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庭参与。家庭参与的疗育模式是高风险孤独症婴幼儿和孤独症幼儿的最佳方案,也是年幼孤独症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一项基本要素。我们就孤独症婴幼儿家庭实施早期干预的理念、基本术语、技术内容、专业人员培训、组织框架等系列临床实践给出了具体建议,以期给从事孤独症干预治疗的一线专业人员提供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内容和学习方向。

 

报告题目:

培训家庭以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

 

Prof. Gulnoza Yakubova

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

 

自我介绍

Gulnoza Yakubova博士,是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的助理教授。她有着多年与孤独症儿童接触的经验,教他们独立生活的技能并在学校环境中支持他们。她的研究主要是以视频干预的方式去丰富孤独症学生的技能,以及支持他们的数学学习。Gulnoza Yakubova博士对照顾者或训练者在家庭和学校背景中的干预方法特别感兴趣。

 

摘要

在家庭和社区中获得独立生活的技能是从高中到成人过渡的主要目标。但对于孤独症青少年来说,他们很难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任务。由于父母和照顾者最了解他们孩子的表现以及和日常生活技能相关的一些目标,因此对父母和照顾者进行培训,去创建和实施他们自己的可定制的、循证的干预,比如基于视频的干预和其他行为技术去锻炼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是很有意义的。这次报告将会为与会者介绍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方法及挑战,为家长对他们的孩子实施循证的训练提供指导。

 

报告题目:

中国孤独症儿童家庭调查

 

郑晓瑛 教授

北京大学APEC健康科学研究中心孤独症研究组

 

自我介绍

郑晓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两次担任国家人口健康领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APEC健康科学研究院(HeSAY)院长,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健康经济与科技政策评估、残疾预防与康复、老年健康等。主要获奖:2015年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Celso Furtado科学奖”,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社会兼职:APEC生命科学创新委员会执委、联合国残疾统计华盛顿小组中国代表、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老年、寿命及健康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代表、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专家组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残疾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摘要

随着早期干预逐渐走入视野,干预的手段日趋多样,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增加。在经济学意义上,疾病所导致的经济负担需要测算直接医疗成本和与直接成本相关的直接非医疗成本,如交通费用、人员费用等,和因病导致的生产力损失。经济负担的测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角度。目前,我国尚缺乏关于孤独症疾病负担的全国性数据和相对精确的测算,而地方性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负担极重。本课题组组织实施了对于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全国范围的调查。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进行揭示,并补充汇报家庭中母亲的心理状态,孤独症的患病风险因素以及疫情之下孤独症儿童和家庭的状态,引导社会对于孤独症儿童家庭更多的关注和更有效的支持。

 

主办方 

 

张嵘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副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 常务副理事长

大会主席

 

张嵘,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从事孤独症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14年,研究关注孤独症发病机制与诊疗手段。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卫健委行业专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等11项,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29篇,H因子17,发表与孤独症相关中英文评述与综述文章30余篇,牵头主编国内第一部从神经科学视角解读孤独症的专著《孤独症谱系障碍—医学前沿与研究进展》,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孤独症选修课,并负责编写孤独症的PBL教学案例,进行临床前教学。研究成果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7项,量表著作权1项,技术转移4项,实现产业化1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是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孤独症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多次组织孤独症国际论坛与公益活动。

 

于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 主任

大会副主席

 

于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主任。本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调节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形成与可塑性的分子机制,及孤独症的发病机理。长期目标是解析基因与环境因素调控脑发育与可塑性的关键分子与环路节点,并将其应用于孤独症等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通讯作者研究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国际学术刊物。曾获国家杰出青年、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北脑学者、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现任Journal of Cell Biology、eLife、Autism Research等期刊编委。

 

易莉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研究员

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 研究员

大会副主席

 

易莉,现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莉研究员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获该系博士学位。2009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及副教授。2015年2月入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她多年来致力于孤独症领域的研究,采用临床结合认知的方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及其认知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以第一或者通信作者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包括发展心理学(Chil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Science)与临床心理学(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的国际期刊。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9)和世界经济论坛青年科学家(2020),并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

 

王天云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副研究员

大会副主席

 

王天云,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PI,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1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遗传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从事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其实验室主要运用多基因组学方法解析儿童孤独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的遗传病因,并进行发病机制研究。至今已在Nature Genetics (2022),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2016), Trends in Genetics (2022) 等杂志发表SCI研究论文30余篇,累计被引用2000余次,H-index值为21。另外还长期受邀担任Nature Human Behaviour和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10余个杂志的审稿人,并担任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和Genes等杂志的客座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