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长大后怎么上学?孤独症孩子的未来在哪里?
孤独症孩子长大以后怎么上学?孤独症孩子可以上学、就业,无障碍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但前提是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孤独症孩子的能力水平一部分取决于先天的障碍程度,另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后天所受到的教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家长今天的努力决定了孤独症孩子的未来。
孤独症孩子由于社会功能受损,在上学、升学、就业等成长的关键阶段上面临很多挑战。部分孤独症孩子到了学龄期入学幼儿园或是幼升小失败,可能的原因有:
(1)基础技能不足,被普校拒收。
比如规则意识差,在校园里或课堂上乱跑乱叫;指令服从能力差,在学校听不懂老师的指令;认知理解能力和语言障碍严重,既不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我需求,也无法理解同龄人的语言和行为,需要人贴身指导和看护,完全没有独立能力等。
(2)有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难以适应融合环境。
感知觉异常,对外界信息过于敏感但又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灵活度差,完全不接受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上的微小变化,情绪喜怒无常,有明显的攻击或自伤行为,环境适应能力低下。
(3)缺乏必要的融合支持。
比如缺少专业的陪读老师,普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特教人员,家长在孩子能力不足又却少支持的情况下,强行让孩子融合等。
孤独症孩子上普通小学是早期的干预的目标,也是很多小龄家长的心愿。但到底什么程度的孤独症孩子可以上学,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先看他们是否具备这些能力:
① 安坐能力
在上课期间可以全程安静地坐在教室听讲,遵守课堂秩序,做到不乱跑、不说话,保持安静,没有或极少出现这些行为,比如多动、摇晃椅子发出各种声音,上课离开座位,出现影响他人的刻板行为或是打人、大声喊叫、自言自语等。
② 听从指令的能力
老师给出指令后可以马上执行,比如按老师的要求打开课本、排队、参加集体活动。即便是对于不喜欢的任务,也可以有限度地执行或是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拒绝,而不会情绪崩溃。
③ 注意力集中
有基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上课时间可以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知道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老师的授课内容上,大部分时间可以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走。
④ 有规则意识
能遵守学校课堂规则。比如分辨上课下课铃声、上课保持安静、举手回答问题、排队和遵守升旗、做操、考试的相关规则等。
⑤ 安全意识
能够安全上下楼梯、使用各种学习用品、遇到突发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保护隐私、放学后不随便跟其他人离开等。
⑥ 自理能力
能够独立吃饭、喝水、课间去洗手间、洗手、穿脱衣服、处理自己和相关环境的卫生、准备本节课的课本,自己收拾书本文具,可以保管自己的物品。
⑦ 没有明显的问题行为
心智水平与实际年龄不能相差不是太多,没有或是极少出现自伤和伤害他人等过激行为,不会经常闹情绪,有一定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
为了给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能力都要提前培养。如果孩子还不具备以上基础能力,极大可能出现融合困难的情况,即便勉强上学,自己也无法适应,学习效率过,得不到任何成长则会偏离融合的初衷。
因此,在孤独症孩子的入学问题上,家长也需要摆正心态,并非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都适合去普通学校。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状况,决定去普校还是特校。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1)尽早开始干预训练,提升孩子的行为技能。
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和障碍领域,尽早开始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从应名反应、眼神对视、指令服从、动作模仿、提要求等基础教学开始,一步步帮助孩子积累能力,缩小与同龄人的差距。
(2)在孩子入学前仔细研读当地的融合政策,做到心中有数。
孤独症孩子上学有普校和特校两种选择,大龄孩子即便上不了普通的高等学校,也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这些选择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孩子。部分家长对特校和职业学校怀有偏见,认为孤独症孩子上了特校就等于康复无望,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很容易陷入一定要把孩子送进普校的执念中,最后只能是徒增自己、孩子和学校老师的压力,甚至被迫在普校和特校中反复决策或是给孩子频繁换学校。
孩子到了学龄,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了解周围各类学校的招生、入学政策,哪些学校支持孤独症孩子入学,是否提供具体的融合支持,是否允许陪读,特校对孤独症孩子入学有什么要求等,都是家长选择时的参考标准,必须要引起重视。
(3)入学前做好准备。
提前和将要就读的学校沟通,和老师交流,多听取其他家长的建议,根据孩子的能力确定是否需要陪读等,提前带孩子熟悉环境,帮助他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总之,孤独症家长不要用普通教育的目标去要求孤独症孩子,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设定合适的目标,充分尊重孩子,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制定教学策略,在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和包容之前,家长自己要先做到以宽容、信任的心态去接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