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诊断看什么?自闭症诊断应该去哪些医院?
孤独症诊断看什么?家长怀疑孩子有孤独症应该去哪些医院?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家长如发现孩子在发育早期出现孤独症的征兆,应及时带孩子去专业的精神科看诊,在得到医生的正式诊断前,对各类自查量表的诊断数据或非专业人士的意见要保持慎重,切忌偏听偏信。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两大症状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通常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期起病或者上幼儿园、小学阶段开始集中出现行为异常。
孤独症诊断主要是基于行为的观察,主要看儿童、青年或成年人在社交、行为和语言方面的表现是否符合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并且给个体造成明显的功能损害,即影响他的个人生活自理、学习和工作等。
虽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科学手段能对自闭症进行产前预测,但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效果。多数自闭症儿童获得孤独症诊断的方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带孩子在参加针对普通幼儿的孤独症专项筛查或是常规体检项目的过程中,因筛查结果异常而被建议转诊,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疗观察或诊断;
(2)家长因孩子异常行为过多,怀疑孩子有多动、智力障碍等其它发育问题,出于教养困难向专业医生求助,继而确诊孤独症;
(3)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孤独症症状,并在专科医院得到确诊等。
孤独症的早期发现主要依靠家长、老师以及其他和儿童有密切接触的人,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可以先到社区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地开展早期筛查,再根据筛查的结果确认是否需要到专科医院进行确诊。
目前国内可以进行孤独症诊断评估的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各大精神类专科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和儿童神经科。在自闭症诊断和干预领域,较为知名的专家医生代表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刘靖、郭延庆;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的柯晓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邹小兵;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徐秀等。
专科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会通过家长访谈、观察并和幼儿现场互动,结合筛查诊断量表等方式来搜集有关被诊断者的详细资料,必要时还要进行多次的随访观察,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具体的诊断评估流程通常包括如下内容:
① 详细询问幼儿及家长的相关信息以及主诉症状。
② 详细询问儿童或成年人的家庭生活、教育以及社会经历。
③ 询问被诊断者发育史,通过互动与观察评估患者社会与交流技能和行为,看是否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发育与行为特征。
④ 了解患者产前、围产期就医史,家族史以及既往和现在的健康状况。
⑤ 体格检查,检查孩子是否患有结节硬化病和神经纤维瘤病、自残或虐待、巨脑儿或小脑儿。
⑥ 进行鉴别诊断。
⑦ 检查系统性评估共病,如精神和行为异常、发育退化和其它。
孩子确诊以后,家长应该结合医生的建议,在专业特教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准备为孩子建立一份基于体力、技能、损伤和需求的能力评估档案,用于制定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和干预方案。
孤独症是一种终身性的发展障碍,一经诊断往往会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压力,会影响患者个人以及家庭整体的发展。但早期诊断对后续干预治疗的意义重大,一方面帮助家长排除疑虑,明确孩子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早诊断早干预,根据孩子的问题积极寻求科学的康复方法。
因此,家长要注重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发现问题,及时求助专业的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尽量做到这几点:
(1)在儿童早期发育阶段,参照儿童发育里程碑或其他同龄孩子的发育状况,多观察孩子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发育落后保持警觉。
(2)正确看待其他亲戚朋友或是学校老师反映的情况和建议,结合孩子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理性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可以参照一些自行搜集的评估量表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测评,但重在参考,而不要急着给孩子下结论。
(4)自闭症确诊不一定要看名医,四处求医问诊不仅会多花冤枉钱,还会耽误 孩子宝贵的康复时间。
(5)孩子确诊后,及时准备干预,不要在不靠谱的疗法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具体的干预方向可以围绕着以下几点进行:
① 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从小培养他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即干预孩子的生活技能,训练他们学习自主进食、如厕、穿衣,掌握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② 针对孩子的伴随共病合理搭配必要的辅助训练。
比如孩子在睡眠、饮食上存在问题,也需要将其纳入干预的一部分,对于有感统失调问题的自闭症孩子,还需要进行单独的感觉统合训练。
③ 坚持以社交训练为核心。
从眼神对视、应名反应、指令服从等方面训练孩子的基础技能,循序渐进,为孩子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