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穷人没有退路”,49岁谱系爸爸的绝地反击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9-14

今天的文章来自凯爸周岩,生活在大庆油田的一位谱系爸爸。他的儿子凯凯20岁,典型的中重度自闭症人士,从特校毕业后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但凯凯生活能自理,可以简单沟通,情绪也很平稳,所以凯爸并不那么焦虑,每天就带着凯凯过日子、找乐子。

 

周岩和儿子凯凯

 

从凯凯确诊起,不知不觉,凯爸已经在自闭症圈摸爬滚打15年。除去浮躁,静下心来思考会发现,要实现我们这个群体所寄托的美好梦想,还有漫漫长路。

 

比如,我们曾经把希望寄托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却发现现实离我们太遥远,如同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我们曾经把希望寄托到名师名校,却发现,一旦离开孩子很可能被打回原形。孩子小时候,或许会有人和我们结伴前行,大了才发现,其实我们一直都是一个人的孤单。家长竟然是孩子最后一位老师,最后一道防线,无奈又心酸。

 

“穷人没有退路,无所依靠,只能靠自己,因此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谨慎。”他说。

 

凯爸15年的经验想告诉大家:能否带好孩子的关键,绝对不是什么最先进的某种方法,而是家长的理念和态度。可以讲,理念和态度决定一切。而理念和态度正确与否,取决于家长的思维方式。

 

对于家长的理念和态度,凯爸总结了16个字——“心有所想,目有所见,心有所思,行亦随之。”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家长心中想着什么,眼睛就容易看到什么;心中想着什么,就会向什么方向前进。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实则映射了大人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

 文|周岩

 

01  只看结果不问原因处理不好问题行为

 

正文开头,想先请家长看下面这句话——

 

行为—动机—需要—感受

感受—需要—动机—行为

 

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凯爸看到这句话时,竟有种应用行为分析中国式的顿悟,看透了因果循环,就更容易读懂应用行为分析。

 

何为因果?因即条件,果即结果,这二者密不可分。

 

先谈一下家长面临孩子问题行为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许多家长把因果关系切割成为了两个问题,只看果不看因,等于把事物演变的前后关联切断了。因果关系断掉了,怎么能正确处理好孩子的问题行为呢?

 

分享一个小案例。

 

东东是一名5岁幼儿园小班男孩,非常可爱粘人。一开始入园时表现很好,一个月后开始原形毕露。最近因为老师有点松懈,盯得不紧,无聊时出现了打小朋友手的问题(上课或是看集体动画片时出现得多,下课无聊时也有)。被打的一般是他喜欢的女孩(大眼睛、皮肤白的女孩),被打后的孩子一般是向老师或妈妈告状。

 

老师的处理是,叫他不要打人或者引导他和小朋友玩。东东妈妈因为不在现场,不能及时处理,所以妈妈回家后也打了他的手,在家里也和东东说好了不打人,但同样的问题仍在发生。

 

凯凯

 

凯爸思维攻略:孩子打人,在我们看来不对;那么我们打孩子就对了吗,虽然我们是大人?管是需要管的,不管孩子要上天,但怎么管要好好思量,一定要管在前面,而非后面。 

 

如何管理?无它,细致观察找因果关系。

 

先说这件事的过程:学校给妈妈调了监控,视频里其他小朋友都坐在那里。东东一个人走来走去,就“拍”了一下那个女孩子,又顺便摸了一下女孩的脸蛋。

 

这就是我们说的果。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这个“果”找出这个事情的动机,也就是“因”。

 

视频里发现:孩子两分多钟一直在走来走去,并没有关注到其他孩子对他的反应,也没有注意老师在干什么,也没有觉得自己的活动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直到拍女孩手、摸脸的动作出来,老师才出面干预。

 

看到这里,凯爸心里有些了然,这也是很多自闭症孩子在幼儿园的现状,为什么如此,家长可以先扪心自问一下——

 

●东东如果不打人,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吗,或者他能够看懂动画片的内容吗?

 

●孩子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能力强大到能听懂老师讲的是啥?

 

这就是“因”。孩子想和孩子互动,用什么方式呢?“拍”了小朋友,小朋友告状,老师终于来管他了。孩子的心理活动可能是“不管怎么样,有人理我啦!”甚至还得寻思,好家伙,我都跑三圈了,老师都没理我,我拍了一下女同学,老师竟然搭理我了,我好激动啊,下次一定接着来。

 

针对以上问题,家长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幼儿园老师定义孩子的行为为“打人”,而不是孩子拍女孩的手、摸女孩脸的动作其实是想和其他同学玩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定义为后者,其他孩子或他们的家长应该更能接受一点。这一点家长是不是可以跟老师沟通呢?

 

第二个,孩子不懂规则,不知道上课或者看动画片时他应该做什么?如何处理?这就需要教会他。

 

①学会察言观色:引导他观察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

 

②学会模仿:让他明白这个时候他要做什么(做其他人做的)。

 

③老师要及时干预,让他明白,这样做有点不好哦!

 

④树立样板: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试着“沟通交流”(拍人、摸脸),老师阻止并告诉孩子这个行为不对。孩子可能会琢磨,“老师说上课这样做不对,我咋样做才算对的呢?你也没告诉我啊?”

 

那就给孩子树立一个样板,上课的时候,就和前座的同学做一样的就可以了。简单处理就可,不必上纲上线,来一场思想品德教育课。

 

以上几点在平时就要加强练习,目的就一个,让孩子明白在什么场合怎么去做。

 

凯凯包饺子

 

妈妈的表现(回家后也打了他的手,教育说不要打人)也有问题,是典型的只看果不看因的家长思维。家长正要学会的是将“惩罚”变成“奖励”。如何做——

 

●没打人的时候及时关注。

 

●打人之后及时找出动机以及有效的替代方法。

 

●“合理化”孩子的行为,“你要和小朋友玩拍手游戏呀,我来教你吧。”

 

大多数情况下,凯爸不建议惩罚。惩罚是一种方法,但要看时机——

 

①幼儿园惩罚处理不好,容易让他逃避得逞,比如罚站)。如果存在体罚的麻烦就更大了,其他小朋友看到会不会如法炮制,幼儿园也有欺凌啊!

 

②事后回家处理,黄花菜都凉了,除了嘴上能得到你所谓的满意答案,其它都白费功夫。所以很多时候看似是孩子打人的行为,实则考验的是大人的思维方式。

 

02  小问题解决不好,会引来大爆发

 

凯爸小贴士:除去重度并伴有合并症的少数孩子,绝大多数轻中度典型自闭症人士,包括AS群体,问题行为爆发都集中在两个节点上面,一是刚入学;二是青春期。在对待问题行为方面,千万不要犯以点带面的错误。

 

任何问题的大爆发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很多细小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最后堆积到一起,被某个小事件引爆集中大爆发,甚至于失控。很多家长因为思维方式的错误,更喜欢纠结于这个小的事件(导火索),也就是“果”。更深层面的东西(爆炸物),也就是“因”,不愿意去深入了解,结果就是越干预问题越多。很多孩子的内心已经伤痕累累,家长依然蒙在鼓里。

 

最可怕的是,直到孩子问题大爆发的那一天,家长错误的思维方式都没有扭转过来,还在顾虑所谓的面子和感受,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感受却从不理会,更谈不上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支持他们,孩子功能越高越是如此。

 

凯爸和凯凯

 

如果大家还觉得不够,凯爸再从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障碍“社会性”进一步阐述这个话题。分享一个案例。

 

很久以前,凯爸和一个妈妈在外地机构相识。一聊天,两人竟租住在同一个小区,孩子年龄也一样,都是5岁。因为彼此理念接近,两人迅速结成帮扶小组,每天早起晚归来去机构。去机构时要横穿一条大马路,面对一组60秒的红绿灯。两个孩子跟随和执行能力都不错,每次都可以顺利通行。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却有着不同的模式。

 

凯爸比较认死理,必须要绿灯行,红灯停,每天过马路时候都要身体力行强调一次。妈妈就比较灵活,感觉车少了,哪怕是红灯,也会带着孩子横穿马路。凯爸提了点个人看法,妈妈不以为然,认为“红灯停绿灯行”孩子早就会讲,年龄大一些能力提升了自己会去做的,不必操心。

 

干预生活结束后,两人互留电话带着一份回忆各回各家。孩子8岁的一天,妈妈突然打来电话,互致问候以后开始了吐槽,说孩子开始乱闯红灯,不管车多车少,讲道理也不听,拉也拉不住了,每次出门都提心吊胆,问怎么办。

 

凯爸的思维攻略:

 

先用安全绳,其他的再慢慢来,毕竟安全第一。

 

妈妈必须要设定规则的清晰界限,让孩子牢牢遵守,目的是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妈妈的错误:只是把界限落实在口头或纸面上,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落实到位。最麻烦的是经常带头打破这种规则界限。

 

培养孩子的服从性以及执行能力。

 

妈妈错误:妈妈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只要孩子在外面一哭闹,妈妈就会无条件妥协,因此家长和孩子的执行能力都很差。

 

指令简单明了:凯爸常说的指令就六个字“站住,有车,回来”。

 

具体方法:最常见的有视觉支持,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教学,比如“红灯停,绿灯行”的小游戏。

……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解决孩子缺失的一种社交技能——等待,等待是一种社交能力,而不是什么让你丢脸的“问题行为”。最让凯爸无语的是,我讲了这么多,妈妈最关心的是这么大孩子用安全绳太丢脸了,有别的办法吗?凯爸知道白讲了。

 

再看20岁的凯凯,过马路时眼睛死死地盯着红绿灯,就算大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也会执着地把“红灯停,绿灯行”理念贯彻到底,“等待”二字已经根深蒂固。虽然会被一些聪明的家长认为很笨,但凯爸老怀甚慰,坚持认为老天爱笨小孩。

 

03  家长如何树立起正确思维方式?

 

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自闭症孩子的独特思维方式并加以利用,以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为例:

 

●习惯孤立理解信息,难于串联。

孩子可以把你讲给他的交通知识以及后果背给你听,但可能根本不了解背后的含义和关联。

 

●认死理,偏好细节,尤其是视觉细节。

自闭症孩子非常擅长理解单一事件或者概念,比如摆放物品的一致性。这种特征对于他们来讲也未必都是坏事,即对于自己认同的概念会执行到底,决不妥协。既然如此,何不拿来利用一下呢?

 

凯凯

 

如何做?不要啰里啰嗦,简简单单即可。用眼睛盯好红绿灯,就按照“红灯停,绿灯行”这六个字去执行就可以,甭管别人如何做,甭管红灯时候路面上是否有车。

 

总结起来,家长该如何去做?

 

(1)家长以身作则

 

请牢记,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第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跟随和模仿。你怎么做他看在眼里,就会跟着去做,社会性问题必须要到社会里去解决,脱离实际只在桌面教学是解决不掉的。

 

凯爸说的最多的口头禅就是“这样做”,一遍不行十遍,十遍不行N遍。

 

(2)方式直白明了

 

就是注意场合,多说人话,指令简单。家长一面领着孩子闯红灯,一面跟孩子唠叨着注意安全躲着车,场合就不对。再说,孩子是听你唠叨,还是集中注意力躲车?凯爸在这个问题上就走了两步:第一步,认识红绿灯;第二,发指令“红灯停,绿灯快走”。

 

生活中处处有因果,有时家长换一种思维对待孩子,可能就会有意外惊喜。就像德国心理治疗师波特·海灵格所说——

 

●当我们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我们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我们就开始看孩子了;

 

●当我们关心孩子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时,我们就真的看见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