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儿童自闭症康复干预:基础认知训练补充1—延迟配对

作者:谆仪行为咨询 2022-07-04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两个词汇。两者常常被混用,但科学家定义了两者之间小小的区别。短时记忆指的是在大脑中短时间保存的信息,比如几秒,但这个定义里不涉及对信息的使用。工作记忆其实是一种短时记忆,但它需要人们在接收到信息并短时存储后马上去使用。比如,当家长让小朋友去客厅中拿杯子,孩子记住“拿杯子”,在拿的时候会使用到这个信息。工作记忆是我们学习新技能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如果孩子的工作记忆不佳,我们常会发现孩子在学业上也出现相应的困难,如数学、阅读理解等。

早期干预中孩子们所要学习的所有技能,都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否则就有可能学不会。比如,服从一步指令,在孩子听到老师的指令后,需要将这个指令存储到大脑中,然后在做动作的时候去使用这个信息。再比如,当孩子学习区辨认识时,孩子需要先记住教导者给出的指令中的物件名称,然后在看卡片搜索的时候使用该信息去找到对应的图片。在后续更为复杂的技能训练中,对孩子的短时记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记忆是一个我们无法观察和测量的东西,所以在训练时,我们需要把它转化成我们能看得到的行为。不同的任务对记忆的要求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孩子完成任务的情况来判断孩子的工作记忆的能力高低。本文按要求从低到高的顺序,将向大家介绍如何通过延迟配对的任务来帮助孩子扩展其工作记忆的能力。

 

训练一

0秒延宕

 

目标行为:

教导者给孩子看一张图片2-3秒,然后收回图片。在教导者呈现桌面上事先摆好的三张图片并提问 “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找出之前看到的图片。 

先备技能:

  • 孩子具备完全相同的卡片逆向配对的技能(即从桌面上拿取与样本相同的卡片交给教导者)

教学材料:

  • 物件图卡9-12组,每组准备完全相同的图卡2张。
  • 挡板,大小可以遮盖住三张卡片,不透明,单色没有图案。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使用挡板隔离孩子的视线,将3张图卡水平一直线放置在挡板后的桌面上,每两张图卡之间间隔5厘米。摆放完成后,仍然用挡板遮住。

  • 每个回合从备选的图片中随机选择三张。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4.  教导者随机呈现1张图片,同时给予指令“看”。

  • 图片保持呈现2-3秒。
  • 教导者需要确保孩子有看到图片。
  • 孩子只需要观察卡片,无需命名物件图卡名称。

5.  当孩子有明确的观察图片的动作后,教导者收回呈现的图卡,移走桌面的挡板,同时给予指令“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 在移走桌面挡板时注意不能再让孩子看到样本图片。

6.  如果孩子未找到正确的图片,教导者先挡住桌面呈现的卡片,然后重复步骤3-5。

7.  如果孩子依然没有拿取正确的图片,教导者再次呈现目标图卡,同时给予指令“拿一样的”(与完全相同的逆向配对训练相同)。

8.  当孩子拿取一样的图卡时,教导者呈现两张相同的图片,夸奖孩子“很厉害,你找到一样的了”,然后给予1个代币。

  • 夸奖与孩子拿取正确图片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拿取正确图片之后2秒内给予

9.  教导者记录数据。

10.  重复步骤2-9,进入下一回合的教学。

  • 当孩子集满代币后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消化完食物(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2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数据记录:

  • 孩子在第一次尝试时拿取与样本相同的图片为正确反应,否则均为错误反应。
  • 正确回合百分比:拿取正确图片的回合数/总回合数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回合百分比达到80%以上。

 

训练二

延宕3-5秒

 

目标行为:

教导者给孩子看一张图片2-3秒后收起图片,然后在桌面水平呈现三张图片,并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地从桌面上找出之前看到的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随机呈现1张图片,并且给予指令“看”。

  • 图片保持呈现2-3秒。
  • 教导者需要确保孩子有看到图片。
  • 孩子只需要观察卡片,无需命名物件图卡名称。

4.  当孩子有明确观察图片的动作后,教导者收回呈现的图卡,然后在桌面上呈现3张卡片,并给予指令:“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 教导者一一呈现图片的时间即为延迟的时间,所以教导者在呈现图片时不需要特别赶时间,在正常速度完成摆放即可。
  • 教导者呈现图片时,确保孩子手放好,等教导者放完卡片之后才可以去拿取对应卡片。

5.  如果孩子未找到正确的图片,教导者收回桌面的图片,重复步骤2-4。

6.  如果孩子依然没有拿取正确的图片,教导者不收回桌面呈现的卡片,再次呈现目标图卡,同时给予指令“拿一样的”(与完全相同的图片逆向配对训练相同)。

7.  当孩子拿取一样的图卡时,教导者呈现两张相同的图片,夸奖孩子“很厉害,你找到一样的了”,并且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拿取正确图片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拿取正确图片之后2秒内给予

8.  教导者记录数据。 

9.  重复步骤2-8,进入下一训练回合。 

  • 当孩子集满代币后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消化完食物(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2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训练三

增加干扰指令

 

目标行为:

教导者给孩子看一张图片2-3秒后收起图片。教导者给出1-3个简单一步大动作指令(如拍拍手、摸摸头)或一步模仿指令。在孩子完成动作后,教导者在桌面水平呈现三张图片,并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孩子能够在2秒内独立地从桌面上找出之前看到的图片。

教学材料:

  • 与训练一相同,准备相同卡片10-12组
  • 选择4-5个孩子精熟的一步指令或一步模仿动作

教导程序:

教学程序与训练二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在移除样本图片后(孩子完成观察),教导者给予1-3个简单指令,等孩子完成指令后,再让孩子找之前看到的图片。

训练阶段:

  • 第一阶段:给出一个指令。
  • 第二阶段:连续给出三个指令。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训练四

增加记忆卡片数量

 

目标行为:

教导者要求孩子观察2张图片2-3秒。在孩子完成观察后,教导者移除样本卡片,然后在桌面上呈现5张图片,并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孩子能够在3秒内独立地从桌面上找出之前看到的两张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呈现2张图片,并且给予指令“看”,要求学生观察2-3秒。

4.  当孩子有明确观察图片的动作后,教导者收回图卡,然后在桌面上呈现5张卡片,并给予指令:“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 教导者呈现图片时,确保孩子手放好,等教导者放完卡片之后才可以去拿取对应卡片。

5.  如果孩子只拿取其中一张图片,教导者给予口头反馈:“对了,有XX,还有什么?”

  •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学习,孩子至少会拿取一张图片。
  • 如果孩子没有找出第二张图片,教导者收回桌面的图片(包括孩子已经递交的那张),然后重复步骤2-4。

6.  如果孩子依然没有拿取正确的图片,教导者将孩子已经提交的那张图片放回桌面上,获取孩子注意力后再次呈现两张样本图卡,同时给予指令“拿一样的”。

  • 这个步骤帮助孩子理解拿取两张图片的规则。

7.  当孩子将2张图片给予教导者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很厉害,你找到一样的了”,并且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拿取正确图片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拿取正确图片之后2秒内给予 

8.  教导者记录数据。 

9.  重复步骤2-7,进入下一训练回合。 

  • 当孩子集满代币后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消化完食物(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2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

 

 张芳萍

(BCaBA,上海)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