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提,我也会主动照顾好自闭症哥哥的”
丫丫,19岁,北京姑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念大一,目前回国正跟家人一块过暑期;她有一个重度自闭症哥哥,多多,28岁,在北京慧灵过社区生活。他们的妈妈周静是北京谱系圈里知名的老家长,她因为儿子进入自闭症领域做公益,是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助基金的主任、北京798“星光益彩”自闭症艺术疗育中心负责人。
丫丫和哥哥多多
说起谱系家庭的兄妹关系,有的二胎会特别厌恶自己残疾的家人,很逃避;还有的二胎特别早熟懂事,像小大人一样协助父母料理家事。但丫丫有些不同,她性格开朗阳光,脾气温和,不像家里有个残疾的哥哥。
今天二胎的话题,我们将站在丫丫的视角进行讲述。虽然现在出国了,但此前十多年,丫丫一直和哥哥生活在一起。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丫丫说得最多的词就是“爱护”,哥哥对她的爱护。关于未来,成年的她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主意。
(“NT”,即“Neurotypical”的缩写,“神经学典范”,用于指那些不在自闭症谱系上的人,其后发展为泛指无神经学特异表现的人。说通俗一点,NT就是我们口语说的“普通人”“正常人”。)
“接妹妹”
4月24日,丫丫回国的航班落地杭州,按照政策,她要在当地隔离14天后,才能回北京。
离家小一年,见到亲人的心情是迫切的。5月10日,丫丫结束隔离,终于回家了。那天一块来机场接她的有爸爸、妈妈,还有多多。
多多不喜欢捅鼻子,但为了尽快见到妹妹,还是特意去做了核酸。从家里出发前,周静拍了一个视频,视频里她问多多:“你要接谁?”多多回答:“要接妹妹。”很激动。
小时候的丫丫和多多
“我在门口等他们,摇下车窗后,多多看见了我。妈妈问他想不想妹妹,他说想,我挺高兴的。”丫丫回忆。多多属于不太会主动表达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往外蹦词。但提到妹妹,话总会多一点。前两年丫丫去新加坡,他经常打电话对她说:“妹妹来,去奶奶家。”人家告诉他妹妹出国了,他也懂,甚至记住了“新加坡”这个词。“他平时都不怎么记单词的。”
回北京之后,因疫情原因,多多也从慧灵回家住了一段时间,一家四口大团圆,家里顿时热闹起来。上午多多要运动,丫丫和爸爸就带他出去遛弯;回来之后,多多和丫丫会帮妈妈做饭。多多会擦桌子、端碗、洗碗。因为4个人都好吃,所以吃饭是家里一件隆重而耗时的大事,像每一个盼到孩子回家的母亲一样,周静换着花样给孩子们做好吃的。多多喜欢坐在厨房椅子上满是兴趣地观摩,有时还指挥妈妈“你放糖”“放醋了”“放生抽”……
丫丫经常跟多多回忆过去的事,她发现哥哥的记忆力很好,很多年前坐车路过哪儿,他还能记得住;问他叔叔家在哪里,他回答“青岛”。
“更多的时候他不太会表达,我也习惯了他不说话。但我们比较有默契,他想要什么我都比较懂。”丫丫说。
“哥哥不是有意的,他也控制不住自己”
多多和丫丫的默契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他们兄妹间的关系,也过山车般地经历了几个阶段。
多多确诊自闭症那一刻,周静大脑一片空白,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难以承受,她情绪崩溃。三个月后,才从木然的感觉中恢复过来,第一次通过哭泣宣泄内心的难受。此后多年,在自闭症的信息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她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带着儿子在不同的疗法间兜兜转转,希望他有朝一日恢复正常。
为了多多未来的生活不至孤立无援,她和丈夫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就这样,2003年,丫丫出生。由于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周静雇了一个保姆,每天忙得团团转。敏感的多多开始感受到父母注意力的倾斜,经常在家里大叫大闹、绝食,坐在妹妹的床上大哭,甚至发展成夜里也不睡觉,喊着要去上学。
一家人
爸爸就深更半夜开车带他到校门口,看一眼关闭的校门再开回家。直至有一次他吃了两片安眠药后还在声嘶力竭地折腾,把床垫都掀翻在地,跌跌撞撞冲向床上的妹妹。幸好阿姨看到这一幕,才把妹妹护住。阿姨看着崩溃的多多、无奈颓败的周静夫妇,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把妹妹带到自己的房间睡觉。
神奇的是,一周之后,多多回归平静,就如同这场持续3个月的绝境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时隔多年后周静才明白,当时多多介意妹妹夺去了他作为独子的宠爱,紧张焦虑,开始用行动争取父母的关注。
平静下来的多多回归正轨,兄妹俩进入了和平相处的新阶段。“我印象中,四五岁时他就蛮宠着我的,我喜欢扮公主的游戏,他虽然不太会交流,但会陪着我,扮演王子跟我玩。”丫丫回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丫丫的心智很快超过了哥哥,多多更多需要来自妹妹的保护。青春期开始后,多多情绪极不稳定,暴躁不安,经常无缘故地折腾(肯定有原因,但父母有时意识不到)。比如晚上突然起床把所有灯都打开,跑到窗户边大吼……多多不断增长的体形和自我意识,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周静有时脾气上来,想用武力制服儿子,丫丫在场的话就会抱住妈妈说:“哥哥不是有意的,他也控制不住自己,他没办法才这样的。”
“其实,他突然来一下挺吓人的,见谁都打,发一次脾气需要半小时或四十分钟才能完全稳定下来。”丫丫回忆。
小时候的丫丫和多多
有一次,大概丫丫7岁时,正是过春节的喜庆日子。一家人出门探亲访友,在离家还有10分钟车程的时候,多多在车上闹了起来,乱摁车上的按钮、撞玻璃……
“当时多多坐在副驾驶,我在后面特别紧张,万一不小心很可能会出事故。爸妈想让他平静下来,就停车让他在外面走了一会儿。结果上车后情绪还没平复,勉强开到家后,他在楼道里就闹开了,要打我们三个,打妈妈。我当时马上拦住他,大声问,为什么打妈妈,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结果,他说想要睡觉,我们才知道他困了。”丫丫说。
这次之后,她更理解哥哥了。多多语言不好,很多情绪表达不出来,总得有个发泄的渠道。现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家人就会分析可能的原因。有时讲道理能讲通,多多会意识到犯了错误,伤害了家人;有时理解不了,就拿好吃的满足他,或不给他好吃的作为“惩罚”,他立马就懂了。
“我们现在就比较平等了,他对我很好,会把好吃的分享给我,觉得这是对我好的方式:我那么爱吃东西的人,都把我最爱吃的让给你了,我很爱你的,还说不能给妈妈吃。现在早上会喊我起床,‘妹妹,起床啊!’还懂得敲门,很有礼貌。”丫丫分析,他们的关系如此融洽是因为,父母虽然对多多也很好,但毕竟有大人的权威在,丫丫则是他的同龄人,可以一块玩耍、分享,没有压力。
“他心眼挺多的”
家人的耐心和爱逐渐换来回报,在精心的照料和康复训练后,多多的情绪开始变得稳定,发脾气的次数逐渐减少,温馨和谐成了一家人生活的主基调。而多多对丫丫的宠爱日益增长,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他喜欢闻丫丫的头发,跟丫丫抱一抱(对别的女生不会这样),出去玩的时候也更喜欢跟丫丫走在一起,兄妹俩手牵着手走在父母前面。这让周静夫妇非常欣慰。
丫丫渐渐发现,哥哥虽然心智落后,不善表达,但心里啥都懂,很聪明。他跟狗斗,嫌狗乱叫特别闹,就佯装要带狗出去玩,狗果真上当,他马上把阳台门打开再关上,把狗关在外面。“小心眼很多。”
“对吃的尤其上心,谁买回来了吃的,眼睛就暗中观察,看大人放在哪儿,记下来。为了防止他偷吃,厨房一般会锁门,钥匙就放在旁边,他看我们拿钥匙开门就学会了,有时打不开门(需要一个巧劲),就不停地试,然后进去偷吃。听说之前在机构,也趁人不备偷了零食,跑到顶楼的办公室偷吃,吃完后大模大样地出来。我妈评价我哥,‘再正常一点,就真的是干大事的人了’。”丫丫笑着说。
对丫丫来说,哥哥对她的宠爱虽然跟别人家的哥哥不一样,但她照单全收并享受着。她不觉得“羞耻”,会跟朋友、同学提起哥哥,并带着哥哥出门。
“小时候同学们不懂自闭症是什么,听说我有一个自闭症哥哥,会发笑。现在他们都长大了,都懂了,也会理解,会主动问起哥哥的情况,问我累不累呀。去我家作客,也会跟哥哥打招呼,这几乎没有影响我交朋友。”丫丫说。
而且,丫丫发现,当她愿意坦然面对并接纳哥哥的不同时,带哥哥去到公众场合,尴尬反而消失了。“外面的人能看出来他有点问题,会问我,我就跟他们解释,他们也很理解。”丫丫说,她认为这种包容性随着社会发展会越来越强。
“我确实没有怨恨过我的父母”
“来,看镜头。”丫丫跟哥哥一起出去旅游。
丫丫性格开朗、爱笑,给人邻家女孩的感觉。她跟周静是母女,处得却更像朋友,会跟周静分享自己生活、情感上的际遇。需要做出选择时,也会征求爸妈的意见,习惯万事稳妥再行动。
周静也曾推心置腹地跟丫丫坦诚过她过往的诸多想法,哪怕有的想法显得有点“自私”。比如说,要是多多是一个正常孩子,就肯定不会再生二胎了,她和多多爸爸就安心养老,看多多娶妻生子,照顾他的孩子;还有,当初决定生二胎,多少有抱着给多多“制造”一份保障的意思,但后来这个想法在丫丫出生后被彻底颠覆。这么多年来,周静和爱人一直在跟丫丫强调的是,你有自己的人生,应该追求自己的生活,照顾多多是父母的事,未来父母也会把多多安排好,不给你增添负担。
这种承诺,周静夫妇不光是嘴上说说,她曾在很多媒体上阐述这一想法,而且20多年来抚养多多,周静的心态已经非常平淡,几乎实现了与自闭症的“和谐共生”,颇有些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行动上,她也在寻找解决多多未来生活的合适方案,比如跟几个家长一块抱团养老。
“我们经常在饭桌上谈多多的未来,氛围大多很轻松,爸妈还是不想给我太大压力,希望我自由,我蛮感动的。”丫丫回应。“不过,说实话,我跟我哥的关系蛮融洽的,自己还是会想到哥哥这个问题,不用他们自己说,我也会想怎么照顾他。”
19岁丫丫的思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将来的工作、婚恋。如果丫丫愿意,周静夫妇完全支持女儿在国外成家立业。
“现在才大一,还想不到未来的规划。当然,我也知道,交朋友跟谈恋爱是不一样的,男方或者他的家人可能对我有这样一个哥哥感到顾虑,我也会担心我的孩子会不会遗传到自闭症的基因。”丫丫坦诚,“我更需要一个包容的对象,他愿意帮我一块照顾哥哥。如果男方比较介意的话,我觉得还是得舍呀,只能说我运气不好,以后尽量早一点跟对方沟通这种事。”
未来,丫丫还是希望多多能跟自己生活在一起,哪怕在国外也是一样。她觉得机构虽然能够给哥哥一定的照顾,但在身体健康上、吃穿住行上,无法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跟亲人住在一起是最好的。她觉得这也是哥哥希望的。
“我也问过我爸妈,他们的意思还是说,以后会给我解决好这些,我定期去看看哥哥就好了。他们也在留意合适的托养机构,或考虑跟其他家庭一块养老,以后我就作为多多的监护人。”丫丫说,“虽然这是个难题,但我确实没有怨恨过我的父母。我觉得可能一切都是缘分,碰到哥哥,也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让我自己成长。我在有爱的家庭里面成长,哥哥对我的这种爱护,让我想爱护他。”
(本文图片由周静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