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干预:准备技能(补充5)—杯下寻物
大部分的学习项目都会需要孩子去观察特定的目标。比如,在学习模仿技能时,孩子需要观察教导者示范的动作。在学习区辨技能时,孩子在听到指令后需要观察桌面上呈现的图片。在学习仿搭积木技能时,孩子更需要能观察呈现的样本积木造型的细节。
有的人会说,孩子在学习时是有“看”的。需要注意的是,“看”和“观察”并不完全等同。我们把它解释为“看”与“看到”的区别,可能更容易理解。“ 看”是指形式上视线与需要观察的物件或动作有接触。在准备技能的训练项目中,我们有【听从看的指令】的训练,帮助孩子建立指哪儿看哪儿的能力。我们还有【持续看】和【追视】的训练,帮助孩子延长视线与被观察物件和动作的接触时间。观察不仅要求“看”,还要求“看到”。“ 看到”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观察的行为,而是看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学生在“看”了之后的反应来判断学生是不是确实“看到”。比如,配对训练中,学生能把样本物件和相同的对比物件放到一起,说明学生看到了。在细节配对中,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观察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看到物件,更需要看到同一个物件在细小处的区别。只有看到了,他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配对的反应,从而体现出他们在细节观察方面的能力。
杯下寻物是一个很常见的小游戏,其中结合了很多技能的综合使用:1)指哪儿看哪儿,2)持续看和追视,3)在干扰下保持视线,4)拿取看到的(看不到的)目标物件。这些技能都是学习的基础能力,所以我们会在干预的早期阶段就给孩子做这个练习,用以提高孩子的持续注意力和观察能力。
训练一
2个不透明杯子
目标行为:
教导者将两个杯子倒扣在桌面上,在孩子的注视下将一个物件放在其中任意一个杯子的下面,然后在确保孩子有观察的情况下交换杯子的位置1-2次。当教导者要求孩子“找找【物件】在哪里?”时,孩子可以独立在2秒内打开装有物件的杯子,即找到物件。
教学材料
- 完全相同的不透明塑料杯子2个。使用塑料杯子可以减少因为物件碰撞而发出声音的可能性,又不会在移动的过程中造成杯子变形。
- 可以藏入杯下的偏好物(训练后期可使用代币)。如果是食物,可以使用纸托放置食物(不要直接将食物放在桌面上)。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将2个杯子倒扣,以水平一直线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桌面上。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看着教导者将物件放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面。
- 如果教导不能肯定孩子已经看到了物件在哪个杯子下面,可以打开杯子并引导孩子看杯子下的物件,然后在孩子的观察下扣上杯子。
- 物件随机放置在任意一个杯子下面。
4. 教导者随机交换2个杯子的位置1-2次,在整个过程中,持续提醒孩子看(确保孩子的视线跟随着有物件的杯子)。
- 如果在杯子移动过程中,孩子的视线移开目标杯子,教导者停止移动杯子,将物件放回原始位置,回到第3步重新开始。
- 如果在教导者移动杯子的过程中,孩子已经伸手去拿目标杯子,教导停止移动杯子,辅助孩子手放好,然后将物件放回原始位置,回到第3步重新开始。
- 针对刚介入训练的孩子,如果孩子无法做到等待,需要有一位辅助者帮助阻挡孩子的手,确保孩子在杯子停止前不去拿杯子。
- 教导者移动杯子的方位随机变化,即目标杯子可能从另一个杯子的前面转到新的位置,也可能从后面转到新的位置。
5. 教导者给指令:“找找【物件】在哪里?”。
- 目标杯子出现在同一个位置的次数不要连续超过2次。比如,当连续两次物件都在左面的杯子下,下一个回合时物件需要出现在右边的杯子下。
6. 根据孩子做出的反应给予自然后果:
- 如果孩子拿的杯子藏有物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真棒,你找到啦!”,同时让孩子拿走将物件(强化物或代币)。
- 如果孩子拿的杯子下没有物件,教导者给予反馈:“没有哦!”,然后打开目标杯子并告诉孩子“看,在这里呀,我们再来一次,这次你要盯牢哦。”
7. 教导者记录数据;
8. 重复步骤2-7,进入下一个回合的教学。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
辅助:
- 如果孩子连续2次拿了错误的杯子,教导者在下一次尝试的时候提供辅助。
- 教导者依然让孩子明确看到物件在哪个杯子下。在扣上杯子后,教导者辅助孩子把一只手压在目标杯子上,并且在杯子交换位置的过程中保持不松手。当教导者完成移动杯子的过程后,教导者让孩子找物件,并且辅助孩子直接打开他用手压着的那个杯子。
数据记录:
- 孩子选择目标杯子为正确反应,选择空杯子为错误反应。
- 教导者在移动杯子的过程中因为孩子没有观察或孩子提前反应而停止移动过程,视为回合未完成,不需要记录数据。
- 正确回合百分比:选择正确杯子的回合数/总回合数 x 100%
- 总回合数=选择正确杯子回合数+选择错误杯子回合数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回合百分比达到80%以上。
训练二
3个不透明杯子
目标行为:
在教导者随机交换三个杯子中的任意两个杯子2-3次后要求孩子找一找目标物件时,孩子可以独立在2秒内打开装有物件的杯子,即找到物件。
教学材料:
- 与训练一相同,杯子数量增加到3个。
教导程序:
- 教学程序与训练一相同。
任务难度提升:
- 第一阶段:每次交换位置的两个杯子中始终有一个是装有物件的杯子。
- 第二阶段:随机交换任意两个杯子的位置,即有可能交换的是两个空杯子的位置,而装有物件的杯子并没有被移动。
训练注意事项
1 在移动杯子时,保持正常速度。
- 杯子的移动速度过快,超出孩子追视的能力,会使孩子无法保持跟踪杯子。
- 杯子的移动速度过慢,追视的难度下降了,但对持续注意力的要求提高了。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持续度不够,就有可能在过程中转移视频,也就无法追踪目标杯子了。
2 教导者移动杯子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杯子脱离桌面的意外。如果教导者认为很大可能孩子已经看到了杯子下的物件,那么也需要关闭回合后重新开始。
3 教导者在移动杯子时要保持手势不变,比如保持握杯子的顶部(推荐)或中间。教导者在中间变化手势,会增加对孩子追视和持续注意力的干扰,从而增加了任务的难度。另外,如果教导者只是变化了一只手的动作,那么这个变化可能会成为一个意外的提示,如果孩子有观察到,有可能会因为这个提示而选择这个杯子。
先备技能训练
Prerequisite Skills
在训练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虽然具备主动拿取放在桌面上的偏好物的能力,但如果把偏好物放在杯子下,孩子就不知道要去拿了。
针对这类孩子,直接介入杯下寻物的训练对于孩子而言就太难了。所以,我们需要先做两个先备技能的训练:
1. 拿取杯下物件;
2. 从两个透明杯子中选择正确的杯子。
教学材料:
- 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2个
- 可以藏入杯下的偏好物。
技能1
拿取杯下物件
目标行为定义:
教导者将孩子的偏好物放置在桌面上,并在上面倒扣一个透明杯子。当教导者给指令“找一找【偏好物】”时,孩子能独立在2秒内打开杯子拿走偏好物。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3. 教导者用手中的强化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确保孩子在看的情况下,将物件放在桌面上,然后扣上透明杯子。
- 每个回合变化杯子的位置,但不超过孩子视觉搜索的范围,即孩子不需要转头就可以看到杯子。
- 如果孩子不看,教导者可以给指令“看”。
4. 教导者给指令:“拿【强化物】”。
5.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教导者手把手辅助孩子打开杯子去拿物件。
- 辅助撤销:教导者手把手带着孩子拿起杯子➡教导者将孩子的手放到杯子上,并辅助打开的初始动作➡教导者将孩子手放到杯子上➡无辅助。
6. 当孩子打开杯子拿取偏好物后,教导者立刻夸奖孩子:“真棒,你找到了,给你玩(吃)吧!”。
7. 教导者记录数据。
8. 重复步骤2-7,进入下一个回合的教学。
- 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吃完食物(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100%
技能2
从两个透明杯子中拿取物件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将两个透明杯子倒扣在桌面上。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4. 教导者将手中的强化物放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面,然后给指令:“找一找【强化物】在哪里?”。
- 强化物所在位置随机变化,但连续在同一个位置的次数不超过2次。
5. 教导者等待2秒,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教导者给予辅助。
- 辅助1:教导者指着装有强化物的杯子,给指令“看”。当孩子视线接触目标杯子后,教导者再次给指令“拿【强化物】”。
- 辅助2:如何孩子仍然没有动手去拿(非常少出现),教导者将孩子的手放到杯子上。
5. 当孩子打开杯子拿取偏好物后,教导者立刻夸奖孩子:“真棒,你找到了,给你玩(吃)吧!”。
6. 教导者记录数据。
7. 重复步骤2-6,进入下一个回合的教学。
- 若强化物为食物,待孩子吃完食物(口腔清空)后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10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100%
- 在完成本阶段的训练后,教导者可以先用2个透明杯子进行杯下寻物第一阶段的训练。如果孩子可以达到100%的正确率,就可以进入杯下寻物(不透明杯子)的训练。
张芳萍
(BCaBA,上海)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