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孤独症康复有哪些干预误区?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6-14

4岁孩子有孤独症能治好吗?3岁儿童的孤独症治愈几率有多大?孤独症康复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以 “治愈”孤独症为目标的家长,容易放大孤独症治疗的个别影响因素,过度用力干预,忽视孩子的整体能力和后续发展。为发挥家庭干预的训练效果,家长必须要规避一些康复误区。

 

在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中,家长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有:

1)指令冗长,孩子理解困难   

指令冗长、修饰语过多、多次反复变动都会给孩子造成理解困难,“孩子不听话”的常见原因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下指令的正确方法。尤其是在训练初期,家长在下指令时,应该做到尽可能简短,让孩子能清楚明白当下要做的事,避免因为处理不了过长的信息而出现走神的情况。

 

2)教学内容难度与孩子能力不匹配

为了让孩子按时上小学,家长过早地把认知训练重点放在算术、识字学习上,忽视孩子基础能力不足的事实,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孩子学习吃力。强行教授孩子过难的知识点不仅容易挫伤家长的信心,还可能影响训练的持续性。

 

3)强化物使用不当  

合理运用强化物不仅能让训练更高效,还能建立干预者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反之,若运用不当则容易诱发出许多行为问题。

 

 

常见的强化物使用误区为:

未管理好强化物,孩子在平时可轻松获得,导致强化物失去强化作用;

强化物给予不及时,孩子因为想要获得强化物而出现哭闹等行为问题,结果强化物强化了问题行为;

强化物成了贿赂孩子的物品,孩子出现没有强化物就不听从指令的行为。

 

4)注重认知能力训练,忽略社交能力提升

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问题是社交障碍,社交训练才是核心,认知能力的提升不能同步解决社交问题。在早期干预中,不仅要提升孩子的认知,还要注重社交能力,多创造情境,从眼神关注、应名反应等基础能力开始,锻炼孩子的社交。

 

5)问题行为处理不当

每当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时,经常因为“忽视”的不到位,坚持不住就会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或是采用打骂、责罚等极端方式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没有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功能,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反而让行为问题愈演愈烈。

 

这些干预误区的出现本质上源自于家长在孤独症干预上存在的认识误区,比如干预就是为了“治好”孩子,只要早点开始训练,孩子就一定能恢复成普通人,暴露出家长操之过急,追求短期效益,忽视孩子整体发展的极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