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干预:准备行为(补充2)—持续任务
很多自闭症的孩子都有注意力时间短的问题。在早期干预的阶段,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孩子:在老师叫他之后,他可能会看向老师,但目光短暂接触后就会移开。在做区辨训练的时候,老师引导孩子看了一下桌面的卡片,在老师还没来得及给出指令的时候,孩子已经转头看向其他的地方或做出其他的动作。老师让孩子拼拼板,孩子一块都还没有拼完,就已经放下拼板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孩子的注意力过短最直接的影响是孩子无法持续完成一个回合的训练,从而影响干预的效果。
持续完成任务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略微扩展其专注从事一个活动的时长。如果孩子能有10秒的时间专注于同一个活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在孩子注意力不转移的情况下完成一个甚至多个回合的技能训练。所以,我们把这个训练放在早期干预的准备技能训练中展开。
训练
持续完成任务
目标行为:
当教导者给予孩子一个需要一定时间完成的简单任务,孩子能在启动后持续独立从事任务,中间不出现超过2秒以上的停顿,直至任务完成。
任务选择:
- 孩子能做到或者非常容易学习的简单、耗时短的活动,比如放积木/雪花片、投币、插棍、手抓拼板等。
- 对于简单的定义一定要从孩子的能力出发,比如插雪花片,对于年龄略大一些、精细能力好的孩子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对于年龄小、手眼协调能力差的孩子就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 注意:这个项目的目标在于训练孩子完成任务的持续度,而不在于教会孩子做某个简单的活动。所以,我们不会选择孩子完全不会的任务。
任务数量:
- 对于小年龄、初介入训练、能力较弱的孩子,每次训练从事同一个任务5次左右。
- 对于能力相对较好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2-3个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做2-3次。
教导程序:
我们以【放积木】这个活动为例来说明教学的程序。
放积木的活动是指:孩子将10块积木,以每次拿一块放进杯子或盒子里的动作,将所有的积木一一收进容器里。在放积木的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动作是持续的,中间不出现2秒以上的停顿。
1. 教导者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在桌面上呈现10块积木和一个盒子。
- 对于手眼协调能力差的孩子,我们选择盒子一类的容器,降低投放的难度。
- 对于喜欢把积木放得整整齐齐或有扔积木习惯的孩子,选择杯子或大口瓶子,这样孩子在放积木的时候不得不离杯口或瓶口近一些,避免了扔积木,同时积木进了容器后,孩子无法再去调整。
- 不要选择太浅的容器,比如盘子,以避免在积木多的时候,孩子放进去的积木掉到容器外面。
3. 教导者获取孩子注意力后给指令:“请你收积木”。
4. 教导者辅助孩子每次拿1块积木,轻轻放进盒子里,连续做这个动作,最终把10块积木全部收进盒子里。
- 在孩子收积木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走神(未从事任务超过2秒),教导者轻轻拍孩子的手臂并提示“继续”。如果孩子未回到任务中,教导者手把手辅助孩子收积木。在孩子的注意力回到任务中时,教导者收回辅助,让孩子继续自己做任务。
- 如果孩子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出现把玩积木的行为,教导者及时阻挡,并提醒孩子“继续放积木”。如果孩子还是把玩,教导者轻轻推孩子的手或手把手辅助孩子放积木。当孩子回到任务中时,教导者收回辅助,让孩子继续自己做任务。
5. 当孩子把所有的积木都收进盒子里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真棒,你把所有的积木都收好了!”,同时给予直接强化。
测量:
- 辅助次数: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导者提醒(提供辅助)的总次数。
- 正确回合百分比:独立持续完成(0辅助)任务的回合数/总回合数。
- 为了方便数据对比,以便于更好地跟踪训练的进展,一个阶段内训练的任务数量与次数需保持相同。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2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回合百分比在80%以上。
- 由于后续介入的活动一般会是孩子的熟悉度越来越低、难度越来越大的,所以孩子在接到全新的任务时,一般不会马上就做到“基本不需要提醒就独立完成”。所以,我们建议完成5-8个不同的任务后终止本项目的训练。
简单任务推荐
- 套圈 -
1. 套圈:孩子把在桌面上的10个圈圈一一套到杆上。
- 套杯子 -
2. 套杯子:孩子把在桌面上摆开的10个杯子一一叠到一起。
教学材料:10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子
- 阶段一:杯口方向一致(全部朝上或朝下)
- 阶段二:杯口方向不一致(一半朝上,一半朝下)。
- 注意:在介入第二阶段前,确认孩子有翻转杯子的能力。
- 插棒 -
3. 插棒:孩子把在桌面上的10个插棒一一插到插板上的相应凹槽中。
- 对于能力好的孩子(基本不需要教导者辅助就可以做到),可以要求孩子按相同的颜色插成一排。
- 投币 -
4. 投币:孩子把桌面上的10个硬币一一投到储蓄罐里。
- 手抓拼板 -
5. 手抓拼板:孩子完成一幅手抓拼板(约8-12块)。
- 选择的拼板需要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孩子正在学习中的。
- 插蘑菇钉 -
6. 插蘑菇钉:(1)孩子将放在桌面上的10个蘑菇钉一一插到蘑菇板上,(2)将插在蘑菇板上的蘑菇钉一一拔出来放在收纳盒里。
- 孩子需要已经具备插蘑菇钉的能力,不需要特别精熟。
- 只要求插上蘑菇钉,不要求对照图案和颜色。
- 拼拆雪花片 -
7. 拼拆雪花片:(1)孩子将放在桌面上的5-8组(2个一组)雪花片两两拼插在一起,(2)将两两拼插在一起的雪花片拆开放回盒子里。
- 将雪花片拼插在一起对于精细动作的要求会比较高,任务难度比将拼插在一起的两个雪花片拆开要大一些。所以在布置任务时,注意在数量上要有所区别。比如,插雪花片要求完成6组,拆雪花片要求完成10组。
- 乐高积木搭高 -
8. 乐高积木搭高:孩子将放在桌面上的十块相同的大小乐高积木一一往上搭高。
- 拧螺丝 -
9. 拧螺丝:(1)孩子将桌面上的螺丝与螺帽配对拧上,(2)孩子将拧好的螺丝螺帽拆开。每次训练5-8组。
- 穿珠子 -
10. 穿珠子:孩子将放在桌面上的8-10个珠子一一串在绳子上。
- 盖印章 -
11. 盖印章:孩子按顺序在给出的8-10个格子中一一盖上印章。
-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事实上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绝大部分小年龄初介入训练的孩子是不适合做这个任务的。
- 孩子需要能:1)有盖印章的精细能力;2)有在空格内盖印章的意识;3)能依次按空格盖印章。
- 夹夹子 -
12. 夹夹子:孩子将10个夹子一一夹在纸板上或者夹在塑料盒子上。
- 根据孩子的能力(精细能力、手指力度、手眼协调能力、双手协调能力)来选择教具。
- 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选择中等大小且比较松的塑料夹子,要求孩子将夹子夹到塑料碗边。
- 能力好的孩子,可以选择比较紧的夹子,要求孩子将夹子夹到硬纸板上(需要双手协调能力)。
* 所有图片均取自网络
廖庆文
(BCaBA,湖南长沙)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