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非后效增强,一种有效干预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方法

作者:ALSO孤独症 2022-04-11

先看这样一个案例:

刚出生的小baby,用哇哇大哭告诉妈妈:我饿了!妈妈给他喂完奶后,baby就不哭了。经过一段时间,妈妈知道,小baby大概2个小时左右就会因为想喝奶而哭闹。于是,大概每一个半小时,妈妈就给小baby主动喂一次奶,小baby因为想喝奶而发出的哇哇大哭基本上就没有了,小宝宝像小天使的时间更长了。

 

基于案例做一个基本的行为功能分析:

一开始小baby哇哇大哭的行为比较明显的功能就是想要食物(喝奶),哇哇哭闹的行为是被“获得母乳/牛奶”这样的后效所维持和强化的。当妈妈在行为发生之前,即预计到孩子要哭闹表达喝奶的目的之前,主动地给孩子喂奶,那小baby就不需要再通过哇哇哭来获取到食物了。我们就会看到,小宝宝不哭了,更像小天使了。

 

从以上案例引申开来,我们能不能在特教领域也引入这样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规划,帮助降低我们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的比率?当然可以!这种策略在专业上叫作“非后效增强”

 

文 | 高元

Alpha ASD Center 督导,BCaBA 

01 

什么是非后效增强

 

非后效增强

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NCR

 

是一种前事干预策略,运用固定的时间计划表(FT)或者不固定的时间计划表(VT)的方式,独立与学习者的行为,给与已知增强属性的刺激。

 

简单来说,无论学生是否做出目标行为,老师会按照一个固定的或不固定的计划表给予学生增强物。

 

非后效增强对于问题行为的处理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在减少由自动增强以及社会性强化维持的问题行为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图源:pixabay

 

Lindberg、Iwata、Roscoe等人使用NCR作为干预方式干预有发展障碍成人的自伤和攻击行为以及Kodak、Miltenberger、Romaniuk等人将其用于两名自闭症儿童遵守教学指导减少逃避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

 

Julie和Laura在NCR介入期间,自伤行为(SIB)以及玩弄物品的情况

 

在对于两位被试自伤行为干预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对其自伤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得出她们的自伤行为被自动增强所维持。

 

基线期的数据展现出两位被试的自伤行为的情况,在NCR介入期研究者通过让两位被试在一整天的时间均可自由的获得喜欢的休闲活动或物品,结果显示他们的自伤行为发生的频率均有显著的下降。

 

非后效增强是怎样减少行为的呢?

 

这里就需要提到动机操作,动机操作包含建立操作(EO)和消除性操作(AO)。在使用非后效增强干预学生问题行为时很明显利用的是消除性操作(AO)。

 

以学生在课堂中敲头为例,通过功能分析得出学生的敲头行为被老师的关注所强化,那么当老师根据制定的计划表让学生能够在打头行为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自由的相应的增强物,也就消除了打头行为的动机,进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02

如何实施非后效增强

 

根据以往的研究,NCR 的使用程序主要包括下面这些步骤:

 

①明确行为的功能

 

行为的功能包括:获得注意力、获得实物、逃脱或避免和自动强化

 

如果学生哭闹是为了得到注意力,那么我们可以提供一辆小汽车吗?同样,当学生想要的是小汽车,我们提供了糖果,这样也并不能够降低学生对于汽车的动机。因此,进行干预前通过行为功能评量明确问题行为的功能找到相应的强化物,做到有的放矢。

 

②选择恰当的计时工具并做好数据记录

 

在选择计时工具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该工具对学生产生最小的影响。比如,避免学生因为计时器铃声响起而得到增强物,进而反复搭配而建立起铃声—增强物这一条件反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震动手环等自己可以感知的计时工具。

 

此外,数据记录贯穿整个的干预过程中,认真地记录数据以此判断干预是否有效。

 

③制定时间计划表并实施

 

收集基线数据,即在NCR介入前问题行为的发生的频率和间隔时间。如果问题行为的间隔为10s,相应的我们的时间计划表定为7~10s之间,即在问题行为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让学生获得增强物。

 

这一公式有助于我们快速地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表:

NCR的最初时距<观察的总时间/问题行为出现的总次数。即:如果在为期7天的观察中,每天的观察时间为20分钟,喊叫行为发生一共发生了700次,那么我们用7x20x60/700=12,那么我们制定的最初的时距就要小于12s。

 

 

④淡化时间计划表

 

为了保障干预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在问题行为明显较少后考虑如何撤除。介入的初期往往会选择密集的增强计划表,随着介入的进行会将其变为稀疏的增强计划表,即将时距逐渐的拉长。行为分析师给出了以下三种程序:

 

关于淡化喊叫行为的强化计划表:初始时距为10s

固定增加时间

例:将时距延长10s,即时距为20s,

比例增加时间

例:每次增加50%,即第一次时距增加至(10*(1+50%))15s;第二次时距增加至(15*(1+50%))22.5s;依此类推

根据不同时段增加时间

例:第一个时段:时间/行为总数,等到时距为15s;第二个观察时段的时距可以定位15s

 

需要注意的是,在淡化时间计划表的过程中随着时距的延长,学生得到增强物的频率在减少,有可能会出现问题行为频率增加的情况,因此在干预的过程我们需要灵活的调整时距。

 

⑤制定最终的标准

 

在之前的研究中,行为分析师将5min作为FT计划表的最终标准,并在其他的研究中被广泛的使用。

 

图源:pixabay

 

03

使用NCR需要特别考虑以下几点

 

NCR的特点如下

在介入过程中学生总是能够接触到强化物,因此,难以产生消减爆发;其次,能够快速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最后,与DRO(区别强化)相比较,NCR提供增强物以时间为依据,在干预过程中不必仔细监控替代行为的发生,因此更易操作。

 

尽管NCR有较多的优点,在研究过程中其缺点也逐渐凸显出来。

 

①NCR的暂时有效性

 

在干预问题行为时,既要考虑降低不期望行为的发生,也要增加期望行为的发生。研究表明,NCR能够较为快速地减少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尽管时间计划表已经淡化到一个相对较长的时距,当NCR停止时问题行为仍会再次出现。

 

将NCR与DRO等程序相结合,前事干预和后效处理共同使用,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当干预因想要得到关注而喊叫的行为时,我们一方面依据NCR给与学生更多的强化,同时也可以差别强化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要求关注的行为。

 

图源:pixabay

 

②NCR会强化问题行为

 

大家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在干预过程中,如果学生刚刚出现行为问题此时恰恰是提供增强物的时间点,这样做不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吗?

 

根据实际教学,如果严格按照时间计划表提供增强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强化问题行为或其他不期望行为的情况。

 

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个学生以双手抱头的方式来获得食物,当时的干预方案是采用变动时间计划表,平均每隔3min提供一次食物强化,同时结合差别强化不相容的行为,如手放在腿上等。当学生在我将要提供零食的时候出现双手抱头,那么,此时我会选择不提供强化物,并且重新计时,在下一个时距结束,问题行为没有出现才提供增强物。

 

③增强物的改变

 

在NCR实施过程中,特别在初期的密集计划表阶段,学生由于较高频率的获得增强物很容易出现增强物的饱足,进而出现偏好的改变。

 

比如,在学生通过抱头来获得食物的例子中,如果一直提供的只是单一的“好多鱼”,那么,当学生想要吃小馒头时,则有可能继续出现行为问题,因此,要密切关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增强物偏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Kodak, T., Miltenberger, R. G., & Romaniuk, C. (200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ial negative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 and noncontingent escape on complianc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3), 379–382. 

 

Fritz, J. N., Jackson, L. M., Stiefler, N. A., Wimberly, B. S., & Richardson, A. R. (2017). 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without extinction plus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 during treatment of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50(3), 590–599. 

 

Iwata, B. A., & Kahng, S. (2005). Some Undesirable Effects of 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Behavior Analysis, 6(1), 47–50.

 

Kahng, S. W., Iwata, B. A., DeLeon, I. G., & Wallace, M. D. (2000). A comparison of procedures for programming 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schedul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3(2), 223–231. doi:10.1901/jaba.2000.33-22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