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列了孤独症孩子上学可能遭遇的事,还附了解决办法
娃到了学龄,面临的挑战陡然升级,而且很多事都超出掌控,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下:听不听老师话,能不能坐得住,想上厕所了会不会表达;遇到矛盾纠纷能不能说清楚前因后果;咱也想让孩子多结交朋友,但又担心他能力不足上来就翻车……
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解决这些沟通难题吗?今天,我们梳理了孩子在学校中常遇到的一些场景,比如回答问题、提问题、征求许可、班级事务分配、邀约小朋友一块玩等,这些场景里,自闭症孩子可能存在哪些困难,该如何解决?来听听ALSO·IN成都中心督导、BCaBA黄彩丽老师给出的“好好沟通”教学小锦囊。
黄彩丽(BCaBA)
ALSO·IN成都中心督导
特殊教育专业
想解决问题,先筛查问题
孩子大了,需要用到沟通技能的场景越来越多。
☑居家生活:饮食起居、做功课、自由安排时间
☑学校生活:上课、交友、娱乐
☑出行游玩:收纳整理、出行能力
以上场景都可以拆分出非常多小课题。在教学前,我们要做个重要准备——筛查。
以上课为例,会涉及哪些需要沟通的情况,列一个表格写出来,比如——
❖孩子会问问题吗?
❖孩子会举手回答问题吗?
❖想上厕所的时候知道怎么跟老师提出需求吗?
❖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怎样跟老师说明白前因后果?
……
这些潜在问题可能导致孩子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给融合带来阻碍。家长手里有了这样一份清单,如果陪读或者有陪读老师的话,就可以对照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孩子的能力卡在哪里,再有针对性地教学。
这篇文章里我们会用到一个训练方法——行为技能训练方法(BST),该方法分成了经典4步:示范、指导、演习、反馈,更加适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教的技能。
01 示范
示范可以是现场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进行象征性示范时,可以通过大人的表演视频、卡片或其它影像内容来进行。
在学龄儿童的沟通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把需要的场景写出来,并列出处理方法、相对应的语言、需要支持的人、辅助的人,然后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并要求孩子模仿。
关于“示范”的注意事项:
❖ 先示范一个正确的且被强化到的行为;
❖ 示范的人应该是孩子更愿意配合或和孩子年龄相仿的人;
❖ 示范的人要在已创设好的场景中进行;
❖ 为提高习得的可能性,尽可能多地持续重复进行示范;当然也要根据孩子的反馈进行;
❖ 需要重新创设环境让孩子进行演习。
02 指导
给孩子恰当描述正确的做法,并且指导需要具体化和对期待行为做出准确的描述。
关于“指导”的注意事项:
❖ 指导语要符合孩子语言理解,说一些孩子有兴趣关注、能够理解和执行的语言;
❖ 指导的人是孩子依靠和信任的人;
❖ 指导之后紧跟着实践,以防时间间隔太久而出现遗忘;
❖ 当孩子能够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时,可将示范和指导一起使用;
❖ 为确保效果,要先吸引注意力和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看是否要重复指导。
03 演习
只有看到孩子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才能确定孩子真的学会了。为获得成功,最好先从最简单的学起,逐渐增加难度;对于正确行为的演习要及时给予强化,对于不够恰当的或者出现错误的演习要进行更正,给予立即辅助或者纠错,进而告知,如何执行才是正确的。
04 反馈
孩子进行演习后,家长应当立即给予正向且具体的反馈。反馈要包含对正确行为的强化和对不恰当行为/错误行为进行更正,以及通过进一步讲解和辅助帮助孩子改善。
孩子需要的“四大支持”及家长如何给予支持
支持之一 如何获取他人关注
孩子有时在识别自身和他人动机时会出现偏差,提要求方面也会受限,我们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教他获取关注。
口语能力不好,甚至没有口语的小朋友?
目光接触、肢体语言、替代沟通的辅具、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简单字词句等,可以综合使用这些方式,比如简单的词语表达+肢体语言、目光接触+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等。
也可以使用辅具,比如在孩子的桌旁放一个按铃,只要有需求时就摁下这个铃,老师就来关注他了。
口语能力比较好的小朋友
可以通过唤名,或者唤名+陈述事件获取关注。比如有的孩子在做游戏时发现同伴摔倒了,但老师没有发现,这时候就可以呼唤老师的名字,并且陈述看见的事情,引起老师的关注。
以上方式可交叉使用,比如举手的同时呼唤对方的名字,但要注意,这些方式的使用一定和要孩子的能力相符。
支持之二 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孩子成功引起老师的注意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表达自己。
☑ 告知他人
我想上厕所、我身上痒痒了、我跟同桌有一些磕碰等,及时告知老师。
☑ 请求帮助
当孩子觉得困难的时候能不能让别人识别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帮助他解决问题。比如某一道加减法的题目不会算。
☑ 相互商量
跟别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需要跟别人商量。比如,孩子不想参与某项活动。
在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记录孩子需要商量的事件,练习孩子需要对对方说的话,以及他人和自己意见有冲突时,怎么继续沟通。
怎么做记录?可以制作一个表格,第一列列出孩子可能需要商量的事件,右边列出当遇到这些事件时孩子可以使用什么语言/策略回应,每天挑选其中适量内容练习。
支持之三 如何识别问题和处理问题
学龄期问题情境非常多,可以先拣常用的来,如排队、上厕所、坐地铁、上学路上去小卖部买东西,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下一步是,将这些问题情境拍下来制成卡片,卡片可以做成一个册子,随身携带;另外,也可以将处理问题的过程和对应的方法拍照、录像,让孩子学习、模仿。这方面,家长可模仿ALSO大金盒中的卡片,比如社交场景及应对部分、基础情绪认知部和应对部分等。
目前孩子们都已经进入了融合环境,能有一些角色扮演的能力,可以考虑使用BST,有复杂句子的孩子用起来会更加顺畅,通过示范、指导、演习、反馈,帮孩子建立沟通技能。
识别出这些场景,又有哪些教学可以做?回到表格,一一列出针对这个场景的处理方式,包括可以做哪些反应?当策略1没用的时候,就启动策略2甚至策略3,慢慢跟进,帮助孩子应对这些问题。
支持之四 掌握一些能够支持沟通的工具
小朋友的口语能力千差万别,表达途径多种多样,眼神、手语、口语、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文字……只要能帮孩子实现沟通目的,都可以使用。
没有口语或口语不太好的小朋友,需要家长以平常心对待,当孩子已经通过很多的努力,没有办法发展出口语的时候,要快点行动,通过其它替代形式,帮助他沟通,而不是纠结于他不会说话。
► 眼神
► 手语
► 口语
►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文字
► 沟通辅具
以上工具可组合使用,不用纠结某一项孩子能不能用得出来。
教学实践之一:上课情境中如何回答问题、提问题、征求许可
回 答 问 题
该场景分两种情况,一是孩子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先备技能方面不足以支撑他回答问题,可以尝试将问题拆解进行辅助,或使用其他辅助方式。(此部分不展开叙述)
第二种是孩子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也能答上来,但可能有以下困扰:不懂怎么举手?举手后忘记了老师的问题,需要老师复述?回答问题后不知道怎么等待老师的反馈……筛出来,帮助孩子在这个场景中知道怎么去应对。
第一步:写一个脚本,将跟这件事有关的语言以及他人的反馈写出来,然后安排好演员:a家长扮演老师,b家长表演正确的行为,c家长充当辅助的角色。
第二步:第一个回合,a和b家长演示一次正确操作。a家长出题目,并问“这道题谁来回答”,b家长举手说“我来”(或“我来回答”“我会回答”),回答正确的话,a给予b强化。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观察a和b是怎么表演的,怎样通过表演一步步获取强化的。
第三步:进行第二个回合,充当辅助的家长c辅助孩子,用刚才被示范的方法回答问题。如果孩子能够在辅助之下做到目标行为,及时强化了。
第四步:第三个回合,再来一次辅助。
第五步:第四个回合,再辅助一次。
第六步:经过以上回合后,如果孩子都可以做到,尝试撤一点点辅助。
可根据孩子的变化变换操作,撤辅助也好,加辅助也好,最终指导孩子能够独立地,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想回答问题的动机,让别人知晓。
回答问题上要关注的另一个维度是——孩子压根不想回答问题,这是动机问题,要先激发孩子动机,跟他建立更好的配合后再按照以上方法教他。
比如事先告知孩子回答问题的后果,再提问。这个操作要跟“贿赂”区别开,老师会对全班孩子说明获取强化物的要求,比如“各位同学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且正确才能得到XXX,现在谁来回答?”当孩子能够识别老师提出的要求并回答正确之后立即强化。
提 问 题
提问题属于提要求领域。小学里提要求的方式不仅仅是“这是什么呀”“这是哪里呀”等简单问题,还涉及到“几点下课呀”“我跟谁一块扫地呀?”等复杂些的问题。
家庭环境中,可以故意安排一些孩子不懂的课堂问题,并且告诉全体“学生”解答正确的后果,家长示范提问题的正确过程。
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演习过程中,当他提问之后,要马上告诉他答案。因为孩子没有这样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额外强化,帮他建立起这个技能,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得到家长表扬。
征 求 许 可
以上厕所为例,这个学校老师很难发现,在家里练习的机会也较少,但家长要保持对孩子这种动机的敏感度,看见他有这方面的表现之后,在居家环境中创设班级场景,练习孩子在班级中使用恰当的方式征求许可后上厕所。
这种场景需要提前设置,根据平时观察到的孩子上厕所的规律,提前在事件发生之前组织家庭成员进行示范。
该教学实践需要说明的是:
1.不建议跳过示范直接辅助孩子征求许可,他缺少了参照学习的过程,理解程度可能没那么深。另外,还需要教孩子征求许可的句子或文字,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也可以。
2.孩子有可能过度提问,或过度回答问题,这时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可视化的视觉提示,比如,当家长出示“绿牌”时,孩子随时都可以提问,当出示“红牌”时,这个时间段不可以提,要安静等待。
3.家庭干预的内容和结果一定要跟任课老师说明,当孩子已经在家里独立做到了,就可以跟老师沟通,在学校里创设机会多做泛化。也可以从老师那边获取更多讯息,知道孩子在学校里的反馈是什么样,回过头来在家里加强。
教学实践之二:校园冲突的处理
► 学习的问题
► 娱乐的问题
▶ 班级事务分配的问题
学校生活难免出现一些校园冲突,遇到这些情况时,先不着急,不要轻举妄动,先看看孩子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比如有的小朋友很容易和别人产生冲突,甚至可能动手;还有的小朋友会当一切没有发生过,表现得过度平静,也是不好的。
常遇到的一个场景是,老师和孩子们约定了一些娱乐项目,有的孩子愿意玩,有的有其他想法;或在班级事务分配中,孩子分到了不会做/不愿意做的任务,这时怎么提出自己的想法?
家庭环境中,可以把班务转变成家务,家长故意给孩子安排他不想做的任务,或安排太多任务,然后通过BST的方法,教会孩子表达对于事务分配的意愿:“我想洗碗,但我不想洗菜,妈妈你去洗菜吧。”
引导前提是,孩子能把这个场景识别出来,才能知道有哪些策略去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之三:交友场景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不太像以前那样,报完姓名、年龄,“希望大家喜欢我”这样千篇一律,而有了更多样的表达,比如,“大家好,我叫XX,我擅长画画,以后我们有时间可以一起写生”等,这样的介绍可以突出孩子的优势,吸引到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小伙伴。
聊天场景
同伴之间怎么才能聊得来?有更多共同爱好,或者对方非常信赖我,愿意听我们分享。这个场景中的功夫要下在平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拓展更多兴趣爱好。
邀约场景,操作如下 ☟
01 家长示范1
家长先示范,邀请别人参与到某个活动中去。比如通过电话邀请b家长一起看电影,示范内容包含人物、地址、活动内容以及后果。
02 家长示范2
家长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玩,帮助孩子识别家长语言呈现出来的外在行为,然后模仿出来。
03 孩子演习
在家长辅助下,孩子去邀请另一个同伴。
04 减少辅助
减少辅助,最终学会在家里邀请同伴参加一些活动。
家里也需要准备更多活动,帮助孩子将邀约其他同伴这个技能泛化。
邀约形式可以逐渐丰富,打电话、发微信,或直接上门邀请,都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更多新技能。
竞技活动
▐ 活动前,孩子要和他人沟通活动内容、规则、注意事项;
▐ 活动进行中,孩子需要遵守规则,学会给别人加油打气;
▐ 活动后要汇总活动成果,赢了怎么祝贺别人,“你太厉害了”;输了可以说:“有输有赢没有关系,下次我们再加油。”
黄老师的“好好沟通”教学小锦囊
✍明确目标行为
1.了解孩子的基线;
2.明确目标行为;
3.明确目标行为的细致步骤。
✍确定支持力量(做好分工)
1.谁主要执行——孩子最配合的家长。
2.谁辅助执行——他在场的时候孩子一定不能发生其他问题行为。
3.需要什么环境——创设什么样的环境。
✍ 辅助+反复练习
1.适合什么辅助——语言辅助、肢体辅助、姿势辅助、示范辅助等。
2.练习过程和时长——技能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的。
3.及时强化。
✍ 等待+积极调整
1.练习过程和时长——需要等待。
2.积极心态——以平常心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
3.积极调整——如果经常达不到目标,回头看看先备技能的掌握程度、目标恰当性、教学策略等。
总结:技能支持+场景实践+正确引导+积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