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郭延庆谈家长视角:​给孤独症干预机构负责人的几句话

作者:郭延庆 2022-03-30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中,机构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笔。无论是商业地做,行政地做,还是公益地做,既然做,总是希望做的好,做的有口碑,把它做成是真正助人而不是坑人的事业。这应该是绝大多数机构最起码的良心所在。如果连这点儿也做不到,那绝谈不上“好”的机构了,而是机构的败类。我这几句送给机构负责人的话,是对着这些有起码良心,向善、向好追求的机构说的,不是对着机构的败类说的,对着它们说话的,是法律。

 

我在过去的订阅号里曾经谈及过关于“好”机构的思考。这篇也可以看做那一篇的续写(怎样才算一家好机构写于2021年5月,更多孤独症儿童康复知识可访问郭延庆专栏)。

 

把机构做好,做出口碑,做成真正助人而不坑人的事业,首先要明了机构的性质: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教育干预事业上,机构是专业的服务机构。今天我想说的几句话,就是围绕着这个性质的两个关键词:专业性和服务性前者追求知与能,后者追求爱与暖。前者强调人才,后者强调人心。

 

 

总观当下林林总总的机构,有的专业性特色突出,而服务性做的不够;有的服务性色彩浓厚,但专业性不足。而家长们最渴求的,是两者赅备而平衡。家长们所渴求的,应该就是机构所需要努力的。

 

正像小龄孩子家长们都下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学业和认知发展一样,任何一家机构都会先天地重视专业性的发展。也正如我对小龄孩子家长提出关注其终生技能的ALSO理念一样,我对机构负责人在此也提醒:服务性是鸟儿一双翅膀中的一只,只有两只翅膀(专业性和服务性)都有力而且协调,机构才能飞腾。

 

那么如何在专业性机构里渗透和贯彻服务的理念,并以服务来提升和促进专业的发展呢?这就像帮助一个孩子学习和成长,你必须生息相求的和他生活在一起,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他的能与不能、想与不想、爱与恨、为与不为一样,你也必须了解你所服务的家长,他的能与不能、想与不想、爱与恨、为与不为。教育孩子的人,首先应该有一个孩子的视角;服务家长的人,首先应该有一个家长的视角。

 

家长视角,这是个容易说,实难行的话题。易说难做,在实际上就很容易出现表决心、喊口号的形式。只有把家长视角化为机构管理和服务的日常行为,才能真正实践家长视角。在这里,我想以一个具体的实例来以点带面的谈谈这个问题。

 

 

日前我与一机构负责人聊天,他给我展示了在机构服务的家长们离开机构以后对孩子以及对机构服务的反馈。这种反馈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一群。这些反馈很正向,也给做机构的同事们以强化和信心。能够做到离开机构还去关怀曾经服务过的孩子和家长,这一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家长视角的行为(恐怕没有家长会反对一个帮助者的持续关怀)。

 

但是,正是在这里,我想以它为例,谈一谈我心目中的家长视角。我认为这种反馈,例数再多,也只回答了一个问题而已。然而,对于离开机构的家长,还可以问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积累更多类似反馈所能回答的,譬如:

 

1. 离开机构的孩子每个季度有多少?累积有多少?其中仍在其它机构或个人工作室干预的占多少?融入幼儿园或小学的有多少?融入的顺利不顺利?适应的满意不满意?顺利且满意的占多少?不顺利且不满意的占多少?

 

2. 如果目前仍然在特教环境(其它机构或工作室)下,他的状态如何?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担心?您下一步(未来三个月到半年)的打算是什么?您还有什么困难或困惑?您当下最希望获得的支持是什么?

 

3. 如果目前仍然在正常环境下,他的状态如何?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担心?你下一步(未来三个月到半年)的打算是什么?您还有什么困难或困惑?您当下最希望获得的支持是什么?

 

4. 您离开我机构已经X月了,您对孩子在我机构训练的这段时间总体上您认为对孩子有怎么样的影响?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您希望孩子以及我们机构如何共同度过这段时光会更好?

 

这些问题在孩子和家长离开机构后,没人想、没人问、没人答,那就是心离服务对象,还不够近!或者,也可以说心口不一。无论家长视角的口号多响,决心多大,它在实践上还始终是裹步不前的。但凡开始有人想、有人问、有人答,那么,他就开始了家长视角的实际行为,他的问题就会超出上面所设,他的收获和进步就会更大、更好,他的专业性就会有更好的保障、更大的促进。

 

最后,我以十多年前所感悟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及经常以寄言的形式写在那些找我在书上签名的人他的书的扉页上),作为结尾:

 

 

爱心关冷暖,智慧启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