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庆谈孤独症康复:生活要从容,干预要匆匆
今天要涉及的主题,我在门诊的咨询中多有涉及。但还没有系统的把它表达为文字的东西。今天和同道朋友聊天再次说到相关主题,让我觉得有必要以文字的形式,把这个主题进一步梳理、完善。
今天的文题,即是文眼。文题如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名字。而名字对一个人和一件事,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如孔子对请教他的一个学生关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意见时所谆谆教诲的那样,“必也正名”,名正则言顺。言不顺,其事也难达。所以,首先要对此文的文题,做“正名”的工作。
“正名”之首,大家要明白,这是对着不同的人说的两件不同的事儿。
生活是对着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说的,要多一点从容。放长远一点的眼量看待当前的困难和挑战。要知道当下感觉过不去的坎儿,纠结的事儿,过一个月、过一两年、过三五年可能都不是个事儿、都不算什么坎儿(因为,那时有那时难过的坎儿,纠结的事儿)。也就是说,我们当下所认为的坎儿、纠结的事儿会被新的坎儿与事儿冲刷的变淡,变模糊,从而不是事儿,不算坎儿。这样你在当下,最好多一点从容的心态。别跟当下较劲,别陷入当下的恐慌。留出一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规划那些未来可能成为事儿、成为坎儿的东西。未来,因为还未来,不至于那么急匆匆实现;因为还未来,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想想用三年、五年去完成一件事,分到每一天的焦虑就微乎其微了:但也正是对这样的任务不能引起当下的焦虑,反而很少有人每天付诸一点点行动)。那些未来可能成事儿、成坎儿的东西,无非就是那些我们一生需要拥有的行为技能:生存能力(自理、自立、独立)、助人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这些我在ALSO理念相关文章已多有涉及、深入剖析、近乎完善地阐述过了。说没有看到或说找不到的这些东西的,只能说你自己不够努力或根本没有用心在这方面。
干预是对着机构老师和孩子的互动说的,要急匆匆一点。我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教育干预,根本上来说,是补救性或抢救性的干预。补救或抢救,本身就要求着效率!急匆匆才是体现。自自然然那是生活,干预就是一个时时处处刻画进人为痕迹的过程。
要是快乐以牺牲效率为代价,那么,普通家长也可以做到。为什么让人家花上大价钱、赔上大精力地请你每天为孩子干预两三个甚至更多小时?专业就是让孩子有效率又不失快乐(最起码不是总哭闹地学习)。追求效率又照顾情绪,才是专业的体现啊!
要是效率以威吓或责罚孩子为代价,那么,普通家长甚至都有可能实现。为什么让人家花上大价钱、赔上大精力地请你每天为孩子干预两三个甚至更多小时?专业就是让孩子有效率又不失快乐(最起码不总是哭闹地学习)。追求效率又照顾情绪,才是专业的体现啊!
快乐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效率才是专业操守的责任!单位时间训练效率是核心,一段时间孩子状态变化是结果。两者用数据化的东西来呈现,把每一个教师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的双方的潜能极限挖掘出来,才是专业的特色,而不是常识的干活。
譬如,一个老师对着同一个孩子共同50分钟的训练里,我能不能在力求孩子快乐的同时能跟他有更多的回合互动?现在是200,我有没有可能增加50,100?如果我确已达到300,那是我和他的极限吗?有没有可以调整、可以改进的方法、技术再增加10个回合?!即使我采用的是自然情境下的教学,那么,在这50分钟里,我和他互动的教学点真的只能这么多吗?有没有再增加5个或10个的机会?!如何实现这个增加?我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我要带动孩子做些什么?我是否全然地了解他以至于真的没有余地?!
训练中的老师不能过于从容,要分分秒秒的计算,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要急匆匆一点!你的专业素养是你可以“急”起来的翅膀!而你坚持这样做,才能获得专业的进一步提升,才能让家长当下的焦虑缓解。
正名之次,是对各自说的话还不能安错对象!比如,家长不从容而是急匆匆,那么在选择机构和治疗方法上就会饥不择食,助长而不是遏止治疗和干预乱象;家长急匆匆,在面对孩子时就不免情绪化,搞得孩子和自己鸡飞狗跳却不得善果。比如,老师不追求效率,不计较短期孩子面貌的改变,就会懈怠,就把干预变成糊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终是耽误了孩子,也浪费了自己青春年华!
-更多孤独症儿童干预文章请访问郭延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