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语言训练30——特定句式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教导孩子使用带有连词“和”、“有……还有”、以及“先……再……然后”的句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介绍另外几种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表达,包括:(1)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描述因果关系;(2)描述不同;(3)描述错误。
训练一
描述因果关系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组能体现因果关系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孩子能够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问题,且语法正确。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听明白。
先备技能:
- 孩子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描述事件、特征、或情绪
教学材料:
- 能够体现因果关系的事件图卡,如下图所示:
- 涉及的事件需要是孩子经历过或至少能理解的;
- 每次训练选择3-5组事件图卡;
教导程序:以描述生病的因果关系为例
-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组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图片;
- 每次训练中,每组图片随机出现;
- 每次训练中,每组图片出现次数相等;
-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接触);
- 教导者使用“为什么”的句型提问,如“小朋友为什么生病了?”;
-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提供辅助;
- 1) 辅助时首先观察孩子是否能描述图片上的基本内容,比如“小朋友淋雨了”、“他着凉了”等。如果孩子不能说出图片内容,教导者先提示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说出图片的内容,可以让孩子跟随仿说.
- 2) 然后教导者要求孩子使用完整的因果关系句子来说一次。教导者提示“我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子连起来说一遍吧”,随后教导者示范完整句子,比如“因为小朋友淋雨着凉了,所以他生病了。”
-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子回答问题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因为小朋友淋雨着凉了,所以他生病了”,同时给予代币;
- 孩子必须独立说出完整的句子,在训练初期可以分开两句来说,但每一句都必须是完整的;
- 如果有以下情况出现,教导者需要让孩子再说一次:
- 1) 填空式,比如:教导者提示“因为”,孩子接着说“小朋友淋雨了”;
- 2) 句子不完整或语法不正确,比如:孩子说“因为淋雨,所以生病了”;
- 教导者更换另一组图片进入下一回合教学,重复以上步骤2-6;
- 每次训练进行9-15个回合(根据图片数量,每组图片练习2-3次)。
- 孩子集满5个代币后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3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辅助撤销:
辅助撤销时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已经能描述图片的内容,所以只需要教导“因为……所以……”的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不能描述图片的内容,所以还需要给孩子机会练习图片内容的描述。因为使用简单句子描述图片是孩子已经掌握的技能(参考【基础语言系列23 使用完整句子】),所以在训练中使用的大部分图片应该是孩子已经有能力描述的。相反,即使碰到孩子不熟悉的事件图片,因为之前的训练已经帮助孩子建立了所需的基础技能,孩子也应该可以比较快地能学会用简单句子来描述。按这两种情况,辅助的内容会略有不同,撤销时按以下顺序:
1. 孩子能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在孩子能描述图片内容的情况下,辅助的重点是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型,并且确保句子内容的顺序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教导者只需要提示关键词 “因为”、“所以”。在给出提示词的同时,用手指着相应的卡片。注意孩子在说的时候,不能填空,要自己说出带关键词的句子。
辅助撤销时:
1) 先撤销口语的提示:给出完整的关键词➡关键词的第一个字➡关键词的第一个字的起始音➡无辅助。
2) 然后再撤销手势指的动作。
2. 孩子不能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如果孩子不能描述图片的内容,在孩子观察图片时,先示范描述单张图片内容的句子,然后再要求孩子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说一遍。训练初期,连起来说的时候,通常是教导者给出完整的示范,让孩子仿说。当孩子能描述句子后,按第1种情况来撤销关键词的辅助。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在给出新的图片时,孩子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型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达到80%以上。注意:测试的图片是孩子能正确使用简单句子来描述的。
泛化练习
- 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提问为什么的问题。
教导者给孩子讲故事时碰到适合提问的情境(如上图所示):你看大卫的手上、脚上、衣服上、头上都是泥巴。他开心的走回家,准备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时妈妈大声喊道:“天哪!大卫,不可以!”,为什么妈妈会喊大卫不可以呢?
- 在日常生活中提问为什么的问题。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提问时,最好确保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1) 在场景中能观察到需要描述的内容,比如看见爸爸进门的时候被淋湿了,可以问孩子“爸爸为什么湿漉漉的呀?”,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可以指引孩子看窗外下雨的场景,也可以给出提示性的问题“外面天气怎么样呀?”孩子需要先能回答“下雨了”,然后再重新提问为什么的问题,辅助孩子回答“因为外面在下雨,爸爸淋雨了,所以爸爸湿漉漉的。”
2) 提问的内容是孩子在训练中学习过的,比如:杯子掉到地上摔碎了可能是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当妈妈不小心摔坏了碗时,可以问孩子“碗为什么碎了呀”,孩子需要回答“因为妈妈把碗掉到地上了,所以碗碎了”。在这个情境下,妈妈把碗掉在地上是在当下环境中已经无法观察的内容。
扩展训练:就“为什么”的问题给出多个答案
在初训练时,孩子可能想不到那么多的可能性,只会给出原来教导过的答案。比如,当教导者问,“为什么要打伞”,孩子会回答“因为下雨了,所以要打伞”。教导者可以按以下顺序给出提示:
1. 教导者提问:“为什么要打伞?”,孩子回答“因为下雨了,所以要打伞。”
2. 教导者反馈:“对了,下雨的时候要打伞。”然后继续提示:“那还有什么情况会打伞呢?”
3. 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教导者继续提示:“夏天的时候没有下雨,我们是不是也会打伞?”
- 如果孩子回答“是”,教导者重新提问:“那除了下雨,为什么要打伞?”无论孩子是否能说出正确答案,教导者都直接给出口语提示“因为太阳太晒了,所以要打伞。”
- 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给出错误答案,教导者给出解释:“夏天的时候太阳太晒了,所以我们也会打伞挡太阳。”如果孩子仍然没反应,教导者再问一次孩子“太阳太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打伞?”当孩子给出肯定的答复时,教导者重新提问为什么的问题:“那你再来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打伞?” 无论孩子是否能说出正确答案,教导者都直接给出口语提示“因为太阳太晒了,所以要打伞。”
4. 在孩子说出第二个答案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并且给出完整的反馈:“对了,太阳太晒的时候,我们会打伞;下雨的时候,我们也会打伞。”
5. 如果问题有多个答案,可以继续按步骤2-4提示方法展开练习。
训练二
描述不同
在【基础认知训练18 :区辨物件的相同与不同】中,我们介绍了如何教导孩子找出图片中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训练中,我们介绍如何教导孩子口语描述不同之处。找不同有几种不同的情形,在使用口语描述时,句型会略有不同。对于口语能力好的孩子,我们会教导孩子先总结哪里不同;如果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局限,我们只要求孩子描述不同的地方。所以,教导者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语言能力来选择教学目标。下面举一些例子:
1. 同一主体中细节部分不同(例如颜色、图案)
问: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答1: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个是五角星(手指五角星),这个是小花(手指小花)。
答2: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他的帽子上是五角星(手指五角星),他的帽子上是小花(手指小花)。
答3:小熊的帽子不一样,这只小熊的帽子上是五角星(手指五角星),这只小熊的帽子上是小花(手指小花)。
2. 相同场景图片中特定物件的特征不同
问: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答1: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个是红色的(手指红色风筝),这个是绿色的(手指绿色风筝)。
答2: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个风筝是红色的(手指红色风筝),这个风筝是绿色的(手指绿色风筝)。
答3:风筝的颜色不一样,这个风筝是红色的(手指红色风筝),这个风筝是绿色的(手指绿色风筝)。
3. 相同场景图片中特定人物或物件位置的不同
问: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答1: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个在上面(手指上面的小熊),这个在下面(手指下面的小熊)。
答2: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只小熊在大象的上面(手指上面的小熊),这只小熊在大象的后面(手指下面的小熊)。
答3:小熊的位置不一样,这只小熊在大象的上面(手指上面的小熊),这只小熊在大象的后面(手指下面的小熊)。
4. 图片中少了什么或呈现的人物和物件的不同。
问: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答1: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里有苹果(手指苹果),这里没有苹果(手指原来苹果的位置或图中任意空白的位置)。
答2: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幅图里有苹果(手指苹果),这幅图里没有苹果(手指原来苹果的位置或图中任意空白的位置)。
问:说一说哪里不一样?
答1: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里是老虎(手指老虎),这里是猴子(手指猴子)。
答2:这里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张/幅图里是老虎(手指老虎),这张/幅图里是猴子(手指猴子)。
答3:动物不一样(同时用手指出不同之处的任意位置),这张/幅图里是老虎(手指老虎),这张/幅图里是猴子(手指猴子)。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图片并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两幅图哪里不一样?”时,孩子能独立使用语法正确的完整句子来描述。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 这个项目中,只需要孩子使用的句子语法是正确的,且描述的内容正确,就可以被认定为是正确反应,不需要每一句话都完全一样。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将对比的图片呈现在桌面上;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目光接触);
4. 教导者给予指令:“请你说一说这两幅图哪里不一样?”;
5.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比如孩子可能会指着其中一处不同之处说“这里不一样”(之前区辨训练中已经掌握的技能):
- 教导者先给口语反馈“你找对了,请你用完整的句子说一说”;
- 教导者根据训练目标给出示范,在教学初期,使用完整示范;
- 在辅助撤销时,教导者逐渐减少每句话提示的内容,直至不再需要辅助;
- 注意1:如果孩子在教导者提示后以填空的方式描述,比如教导说“这里……”,孩子说“不一样”,教导者需要要求孩子重新完整地说一遍;
- 注意2:在训练初期,可以分开句子仿说,但在训练后期需要孩子能独立连续地说完2-3个句子;
6.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描述之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你说的很好,小熊帽子上的图案不一样,一个是五角星形,一个是小花”,同时给予代币;
7. 教导者更换另一组图片进入下一回合教学,重复以上步骤2-6;
- 每次训练进行12-15个回合(每组不同之处练习2-3次);
- 同一组图片上如果有多处不同之处,在不同的回合中练习。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在给出新的图片时,孩子使用语法正确的2-3句话来描述不同之处,回答的正确率达到80%以上。注意:测试图片中的信息是孩子能正确使用简单句子来描述的。
泛化练习
在生活中让孩子说说不同的地方,比如:
- 吃饭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用的碗不一样;在吃的东西不一样等;
- 爸爸和妈妈有什么不一样:男生和女生;长头发和短头发;戴眼镜和不戴眼镜、穿裤子和穿裙子等;
- 如果孩子能力好,也可以让孩子尝试说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奶奶家的沙发是白色的,自己家的沙发是黑色的。如果孩子记不住,可以拍一些图片来提示孩子。
训练三
描述哪里错了
在这个训练中,我们介绍如何教导孩子找到场景中不合理或错误之处。与训练2相同,根据孩子实际的口语能力,我们会选择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口语能力好的孩子,我们会教导孩子总结哪里出错了,并说出应该是怎样的;如果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局限性,我们则只要求孩子描述哪里出错了。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张有不合理或错误之处的图片并提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哪里错了?”时,孩子能够独立使用语法正确的完整句子来描述。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教学材料:
- 有明显错误或不合理之处的图卡,如下图所示:
- 卡片内容需是孩子经历过或至少是孩子能理解的;
- 每次训练选择5张图卡;
教导程序:以用梳子吃面条的图片为例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将一张图片呈现在桌面上;
- 每次训练中,图片出现的顺序随机;
- 每次训练中,每张图片出现次数相等;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目光接触);
4. 教导者给予指令:“请你说一说这幅图哪里错了?”;
5.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提供辅助。比如孩子可能会指向图片中有错误的位置说“这里错了”
- 教导者先给口语反馈“找对了,这里错了,那请你用完整的句子说一说”;
- 教导者根据训练目标给出示范。在教学初期,使用完整示范,比如“小弟弟用梳子吃面条不对,梳子是用来梳头的,吃面条应该用筷子。”
- 在辅助撤销时,教导者逐渐减少每句话提示的内容,直至不再需要辅助;
- 注意1:如果孩子在教导者提示后以填空的方式描述,比如教导说“这里……”,孩子说“错了”,教导者需要要求孩子重新完整地说一遍;
- 注意2:在训练初期,可以分开句子仿说,但在训练后期需要孩子能独立连续地说完2-3个句子;
6.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回答问题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说得真棒,小弟弟用梳子吃面条不对,梳子是用来梳头的,吃面条应该用筷子。”,同时给予代币;
7. 教导者更换另一张图片进入下一回合教学,重复以上步骤2-6;
-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根据图片数量,每张图片练习2-3次)。
- 孩子集满5个代币后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30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辅助撤销:
辅助撤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发现错误。所以只要教导孩子使用符合其口语能力的句子表述错误即可。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没能发现场景中哪里出错或不合理,需要教导者引导孩子发现场景中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再教导其使用恰当的句子进行表述。
1. 孩子能发现图片中的错误:
在孩子找到图片中的错误后,辅助的重点是让孩子描述错误之处。教导者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以物件功能出错为例:
- 孩子找到图片中出错的位置时,教导者提问“这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 孩子回答出错物件的功能(参考【基础语言训练8 命名功能】)
- 教导者继续引导孩子说出物件正确的功能(如,梳子是用来梳头的),或什么物件可以用于当前任务(如,吃饭要用筷子);
- 教导者要求孩子连起来说一遍。训练初期,教导者先给出完整的示范,让孩子仿说。
2. 孩子不能发现图片中的错误:
如果孩子不能发现图片中的错误,教导者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找错误,比如“小弟弟在用什么吃面条?”“梳子可以用来吃面条件吗?”“吃面条应该用什么?”等。然后参考前面1的辅助方法。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在给出新的图片时,孩子使用完整句子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达到80%以上。注意:测试的图片是孩子能理解其内容的。
泛化练习
在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孩子说说出错的地方,比如:
- 用牙签吃饭;用小酒杯喝汤;拿笔开门;用遥控器打电话;大人穿小孩子的衣服;爸爸穿妈妈的高跟鞋等等。
王坤
(BCaBA,南京)
杨楠
(BCaBA,天津)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图片来源:
· 因果关系、哪里错了的图片出自ALSOLIFE《逻辑表达训练卡》。
· 绘本图片出自《大卫,不可以》,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图,大卫·香农,翻译,余治莹。
· 描述不同图片分别出自,《找不同》、《找一找》,海豚出版社;《观察能力》、《记忆力》,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