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语言训练29——特定句式1
在我们生活中,当我们去描述某些物品或某些事件时会用到特定的描述形式,也就是一句话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句子。比如我们常说的“什么和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因为怎样所以怎样”;“虽然怎样但是怎样”等等。掌握这类句式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丰富度,同时也可以使表达更清楚。本文将以以下几种简单句式为例,介绍如何教导孩子掌握固定句式的使用。
训练一
使用连接词“和”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两张物件图片在桌面并提问孩子:“你看到什么?”时,孩子能独立使用“我看见【物件名称】和【物件名称】”的句子来回答。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听明白。
教学材料:孩子熟悉的物件图卡
- 每次训练准备10张以上孩子能精熟命名的物件图片,在训练中任意两张物件图片随机组合(如下图所示);
- 每次训练使用的图片应略有不同。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跟孩子讲述规则,现在我们要用“我看见什么和什么”来回答问题,教导者使用一组图片进行示范,比如,“我看见书包和杯子”;
3. 教导者随机呈现两张图片在桌面上;
- 每次训练中,桌面上图片随机无规律地组合呈现,同一组图片避免连续出现2次以上;
4.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5. 教导者提问孩子:“你看到什么?”;
6. 当孩子没有按要求的句式来描述呈现的物件时,教导者重申规则,我们要用“和”的句子来说说你看到的,并使用由少到多的辅助来教导孩子:
- 在训练初期,教导者给予直接示范,让孩子仿说。直接示范的回合数或训练次数按孩子的学习能力来确定,
- 当不再给予直接示范时,教导者注意以下几个辅助点:
1) 我看见:孩子有没有从“我看见”开始说,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度;如果孩子没有说,教导者给予口语提示;
2) 物件名称1:当孩子说了我看见之后,教导者指第一张图片,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命名;但如果孩子没有命名,教导者给予口语提示;
3) 和:当孩子说出第一个物件名称后,如果孩子没有使用“和”,教导者给予口语提示;
4) 物件名称2:当孩子说出“和”之后,教导者手指第二个物件图片,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命名;但如果孩子没有命名,教导者给予口语提示;
5) 如上述的几个部分孩子是分几次才完成,教导者再要求孩子将句子连起来完整说一遍,在训练初期,教导者可以给予完整示范。
- 以上1-4中每个部分的辅助,在撤销时可以任意选择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方法。教导者可以根据孩子个人的学习特点来选择。
7.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以“我看见【物件名称】和【物件名称】”说出所呈现的物件时,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你看见【物件名称】和【物件名称】,”同时给予代币;
- 反馈时把重音放在“和”上 ;
8. 教导者更换另一组图片进入下一回合教学,重复以上步骤3-7;
- 每次训练进行8-10个回合;
-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注意:
如果说完整句子对孩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教导孩子以带“和”字的短语来回答,即“【物件名称】和【物件名称】”。教导方法和上面描述是一致的,只需要跳过示范和提示“我看见”的部分。
扩展训练
1. 使用包含有“【人物】和【人物】”的句子描述两个人物,
- 使用学生能熟练命名人物图片(如:爸爸和妈妈)或职业(如:老师和医生);
- 教导者呈现图片后提问:他们是谁?孩子能使用完整句子回答“他们是【人物】和【人物】”。
- 所选择的图片可以是两张人物图片随机组合,也可以是一张卡片上有两个不同人物的图片(如下图),如果是后者,每次练习时避免使用固定的几张卡片。
2. 呈现三张物件卡片时,教导孩子使用“我看见【物件名称】、【物件名称】和【物件名称】的句式来回答。
3. 使用呈现有多个物件或人物的故事书(建议每一页上的主要物件不超过5个),让孩子使用带有“和”的句子来回答,如下图所示:
训练二
使用“有……,还有……”的句式
目标行为:教导者提问孩子:“这里有什么?”孩子能独立用“这里有……,还有……”的句式来回答。要求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教学材料:同训练1
- 每个阶段可教导2-3组图片
教导程序:
- 训练方法同上面的训练1,只需要将关键词改为“这里有”、“还有”。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
扩展练习
1. 呈现三张物件图片,教导孩子使用包含有“有……,有……,还有……”的句子来描述。
2. 使用人物或职业卡片,提问孩子“这里有谁?”,让孩子使用教导孩子使用包含有“有……,有……,还有……”的句子来回答。
3. 使用绘本,让孩子用“有,还有”的句式来描述绘本中的物件或是人物,如妈妈提问,“你看到这里有什么?”孩子能根据绘本上的物件说出物件,如,有超市,还有马路。
4. 扩展句子成份,如下图所示:
提问:桌子上有什么?
回答:桌子上有草莓、有菠萝、还有西瓜;或桌子上有草莓、菠萝和西瓜。
提问:房子里有谁?
回答:房子里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宝宝;或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宝宝。
训练三
使用“先、再、然后”的句式
“先、再、然后”主要用于描述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比如,在吃饭时,我们会跟孩子说,“先去洗手,然后吃饭”;又比如,在出门时,我们会跟孩子说“先穿上外套,再换鞋子,然后背上书包”。训练时,我们可以先教导“先……,再……”的句式,然后再教导更为复杂的“先……,再……,然后……”的句式。下面,我们以“先……,再……,然后……”为例,介绍训练的程序。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组事件图卡在孩子面前并给予指令:“请你用“先……,再……,然后……”来说一说他在干什么?”,孩子需要能独立使用先后次序的词汇来回答。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教学材料:有明显先后次序的事件图卡(可选择三张排序图卡)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将三张图卡依序排列在桌面;
3.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
4. 教导者给予孩子指令:请你用“先……,再……,然后……” 来说一说他在干什么?”
5. 教导者手指向第一张图片,给予部分口语提示,如“小朋友先……”;
- 如果孩子在教导者示范“小朋友先……”后,孩子直接接话“刷牙”,教导者给予完整口语示范,并要孩子完整说一次;
6. 当孩子完整说出句子“小朋友先刷牙”,教导者立即指向第二张图卡并给予口语示范“再……”;同上,如果孩子只命名了动作,教导者要求孩子说完整;
7. 当孩子接着说出“再吃早餐”后,教导者马上指向第三张图卡并口语示范“然后……”同上,如果孩子只命名了动作,教导者要求孩子说完整;
8. 当孩子说出“然后整理书包”,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并迅速指向桌面上的卡片,“说得很好,小朋友先刷牙,再吃早餐,然后整理书包”,并给予孩子一个代币;
9. 教导者更换另一组卡片,重复步骤2-8。
- 每次训练进行5-8个回合。
辅助:
- 口语示范:教导者口语示范连接词
辅助撤销:
- 口语示范:教导者完整示范连接词➡示范连接词的起始音➡示范连接词的口型➡无辅助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使用新的图卡进行测试,如果孩子正确率在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泛化练习
- 描述生活中他人的多步动作,比如,妈妈先收衣服,再叠衣服,然后把衣服放进衣柜里面。
- 描述如何完成一个作品,比如,先画一个正方形,再在正方形上面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把它们涂上颜色。
扩展训练
在上面的练习中我们主要是描述三个先后次序步骤的活动,如果孩子有能力,我们可以再加多一步,把句式调整为“先……,再……,然后……,最后……”。教导程序同上。
胡志芬
(BCaBA,广东惠州)
魏旭林
(BCaBA,上海)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