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语言训练28——使用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你、我、他】是语言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并且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高频率地被使用。人称代词学习的难点在于它在区辨(接受性语言)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转换。当A和B在对话时,当A说“你”,对于听者B而言指的是自己“我”;反之亦然。同时在对话中,你、我的转换往往是连续出现的,这就要求使用者对于“你、我”的区辨和表达都掌握得非常精熟。
一般而言,普通发育的孩子在三岁时已经能使用“你、我、他”,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有些孩子为了避免出错,会倾向于坚持使用名字或称呼来指代,比如孩子可能会说“这个是宝宝的”、“宝宝要这个”、“这个给妈妈”。经过练习,孩子对于人称代词的掌握会越来越精熟,到四五岁时就不再会经常出错了。
在【基础认知训练22】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区辨人称代词】的教导方法,本文我们将介绍【使用人称代词】的训练,即教导孩子在口语表达中如何实现人称代词的正确转换。
训练一
训练1:口语表达“你吃/我吃”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个食物在孩子面前,并提问“给谁吃【食物名称】?”时,孩子能够在2秒内回答“我吃/你吃”。
教学材料:
- 孩子偏好的食物3种
- 孩子嫌恶的食物3种
- 每次呈现的食物事先分成一次可消耗的小份额,放在方便拿取的容器中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呈现一份食物,同时提问“给谁吃【食物名称】?”;
- 在一次训练中,偏好的食物和嫌恶的食物呈现的总次数相等。比如一共进行10个回合的训练,那么呈现偏好的和嫌恶的食物的回合数为各5个;
- 同类的(偏好的或者嫌恶的)食物可根据孩子的反应选择最能引发正确反应的食物,不限制呈现的次数。比如偏好的食物准备了海苔、薯片和苹果,训练当天孩子对海苔特别有兴趣,那么在呈现偏好食物的回合中,可以多用海苔,甚至全部使用海苔;
- 偏好的和嫌恶的食物随机出现,且同一类食物(偏好的或者嫌恶的)不要连续出现三次或以上;
4. 教导者辅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 当呈现偏好的食物时,孩子可能会伸手来拿或说“宝宝吃”,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说“我吃”。当孩子仿说后,教导者将食物给孩子,这时口语反馈不要说“给你吃”,以免增加学习的干扰。教导者可以反馈说“好吧”,然后可以有一些自然的互动,比如“海苔真好吃”;
- 当呈现嫌恶的食物时,孩子可能会做出转开头、或用手挡的反应。如果孩子没有做出类似反应,教导者可以将食物放得离孩子更近一些,同时提问“给谁吃?”。当孩子做出拒绝反应时,教导者马上辅助孩子说“你吃”,这时教导者反馈说“好的”,然后把食物吃掉;
5. 重复以上的步骤2-4;
- 每次训练可进行10个回合左右。
纠错程序: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孩子会在做出“想要”和“拒绝”的动作时主动地使用口语回答,但仍然会出错。当孩子出错时,教导者按孩子口语的表达做出反应:
- 如果呈现的是偏好的食物,孩子说了“你吃”,教导者反馈“好的”,然后直接把食物吃掉;
- 如果呈现的是嫌恶食物,孩子说了“我吃”,教导者反馈“那你吃吧”,然后尝试把食物喂给孩子;
(1) 有的孩子比较听话,所以即使是他不喜欢吃的东西,在教导者坚持喂的情况下,也会把食物吃下去。这一后果虽然是嫌恶的,但有助于孩子学习在类似情境下不说“我吃”;
(2) 有的孩子会抗拒到底,教导者在坚持一下后(在孩子出现过激的问题行为前)重新提问孩子“给谁吃?”停一秒看孩子是不是会换答案。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换答案,教导者马上辅助“你吃”,并且在孩子仿说后吃掉食物;
- 注意,无论是在上述的哪种情况下,都不要让孩子连续失败三次。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连续两个回合中都出错,那么在第三个回合时,教导者在提问后,在孩子回答前,最好是在孩子做出肢体反应后,马上口语提示孩子正确的回答。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的是固定的食物,则当前阶段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时,教导者使用几组新的食物来测试孩子,如果孩子的正确反应在80%以上,本项目完成;如果使用新的食物时,孩子的正确反应达不到80%,则使用新的食物继续教导,直至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不固定的食物,则只需要孩子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泛化练习:
- 在训练中使用不同的食物
- 让孩子与不同的人做上述训练
- 可以将食物换成偏好的和嫌恶的玩具或活动
训练二
口语表达“你有/我有/他有”
目标行为:当听到指令“谁有【物件名称】?”时,孩子可以独立在2秒内准确说出物件所属“我/你/他有【物件名称】。”
阶段一
仅包括“你”和“我”
教学材料:
- 孩子可以熟练区辨和命名的物件卡片10张。
- 每次训练可略有不同。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将10张卡片整齐地摆放成两排,正面朝孩子,其中的5张靠近教导者,5张靠近孩子(如下图所示),然后告诉孩子:“这些卡片是我的,这些卡片是你的”;
- 每次图片摆放的位置随机;
- 如果孩子有能力,也可以加一个摸卡片的过程,轮流每人摸一张放在自己面前,直到拿完全部的卡片(摸卡片的过程有助于加强卡片的所属感);
4. 教导者提问“谁有【物件名称】?”;
5.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比如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有【物件名称】”或“宝宝有【物件名称】”,教导者按以下程序提供辅助:
(1) 教导者给指令:“指一指【物件名称】”(这一步是为了确认孩子知道提问中的物件是哪一个);
(2) 在孩子指了对应的卡片后,教导者重新提问“谁有【物件名称】?”;
(3) 教导者给予“你有”或“我有”的口语提示;在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教导者可以同时用手指着自己或孩子的胸口位置(不要有接触);
6. 当孩子正确仿说后,教导者立即口语表扬“对了,你/我有【物件名称】”,并给与代币;
- 如果发现在反馈中加入了“你/我有”的描述会干扰孩子的学习,比如在教导者反馈时,孩子会再一次仿说。因为反馈中的你我与孩子表达的你我是相反的,所以孩子跟着教导者的反馈来仿说的话,是一个错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导者在反馈中不加入人称代词的复述,只说“对了” 就可以;
7. 重复以上的步骤2-6。
- 每次训练可进行10个回合左右。
辅助撤销:
减少口语提示的字数,保持手势提示(指自己或孩子):
- 完整表述“我/你有”➡口语辅助第一个字“我/你”➡口语辅助第一个字的口型➡无辅助;
- 在撤销口语提示后再撤销手势提示(指自己或孩子),撤销时延迟手势提示的时间,在提问后等2秒后指向对应的人物。等待的时间以尽量保证孩子不出错为前提。
说明:
如果10张卡片对孩子而言难度过大,可以减少呈现卡片的数量,最少减至每人各1张。
- 如果是使用10张卡片,在训练过程中,教导者并不需要变化卡片的位置,只需要在提问中包括不同的物件就可以;
- 如果使用每人1-2张卡片,在提问后,教导者需要换新一组的卡片,保证同一张卡片不连续问两次。
训练完成标准:
- 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泛化练习:
- 在训练中使用实物
- 让孩子与不同的人做上述训练
第二阶段
加入“他有”
训练材料:
- 孩子可以熟练区辨和命名的物件若干
- 注意不要选择孩子特别喜欢的物件,以避免孩子把玩
训练设置:
由于涉及到“他”,训练中需要加入第三位成员。该位成员在训练过程中只需要坐在位置上,不需要与孩子有任何的互动或回应。
在训练开始时,教导者将三个物件分别发放给每一个人,要求每个人都将物件拿在手上并保持放在身前的位置。如果孩子出现把玩物件的行为,教导者需阻止孩子,并且辅助孩子正确拿好物件。
教导程序:
与第一阶段基本相同
训练三
命名所属人称代词
所属人称代词指代的是物件的所有者,所以在学习这个技能时,孩子首先要具备区辨物件所属的能力,比如“爸爸的杯子”、“【孩子姓名】的玩具”、“妈妈的手机”等。区辨物件所属的训练请参照【基础认知训练22 区辨人称代词】的训练文章。本文将介绍如何教导孩子使用人称代词“我的/你的/他的”来回答物件所属的问题。
目标行为:在教导者呈现一个物件,并提问“这是谁的?”的指令后,孩子能够独立在2秒内正确使用物件的所属人称代词“你/我/他的”作出回答。
- 在这个训练中,如果孩子使用人物称呼来回答,比如“妈妈的”,计为错误反应。
教学材料:
实物或图片:你、我、他所指代的三个人物的所属物品各至少3件。
- 准备的物件是孩子能明确区辨其所属的
- 如果物件的体积较小,可以直接使用物件,比如手表、玩具小汽车、手机、丝巾、钱包等
- 如果物件的体积较大,不方便呈现,可以将物件拍成照片,在训练中只呈现照片即可(如下图所示)
- 如果使用实物照片,需确保孩子能正确进行实物与照片的配对
教导程序:
1. 孩子和教导者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第三者坐在桌子的另一侧;
2. 教导者获取孩子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物件的照片,同时指令:“这是谁的?”;
- 每次训练中,你/我/他的三个代词出现的次数相同;
- 你/我/他的三个代词指令随机出现,不要出现固定规律、且同一个代词不要连续出现两次以上;
4. 教导者等待1-2秒,如果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比如孩子可能会说“妈妈的”或“宝宝的”:
(1)教导者先给口语反馈“对了,是妈妈的/宝宝的,但请你用人称代词来回答”;
(2)若孩子无反应,教导者重新提问“这是谁的?”;
(3)教导者给予口语示范;在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教导者可以同时用手指着对应人物的胸口位置(指示他人时不要有接触);
5. 孩子正确回答后,教导者立即夸奖孩子“对了,这是你/我/他的,真棒!”,反馈时可包括手指对应人物的手势,然后马上给予一个代币;
- 如果发现在反馈中加入了“你/我的”的描述会干扰孩子的学习,比如在教导者反馈时,孩子会再一次仿说。因为反馈中的“你我”与孩子表达的“你我”是相反的,所以孩子跟着教导者的反馈来仿说的话,是一个错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导者在反馈中不加入人称代词的复述,只说“对了” 就可以。
6. 教导者换一张照片,进入下一回合,重复以上的步骤2-5。
- 每次训练可进行9-12个回合,即每个人称代词有3-4次的练习机会。
辅助撤销:
在上面介绍的程序中,训练主要使用的是口语辅助加手势辅助,即教导者用手指向目标人物。辅助撤销的方法与上一个训练相同,即使用辅助时间延宕和逐渐减少手势辅助呈现的时长的方法。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的是固定的图片或物件,则当前阶段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时,教导者使用几组新的图片或物件来测试孩子,如果孩子正确反应在80%以上,本项目完成;如果使用新的图片或物件时,孩子的正确反应达不到80%,则使用新的图片或物件继续教导直至孩子的正确反应达到80%以上。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不固定的图片或物件,则只需要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泛化练习:
- 在训练中使用不同的实物或照片
- 教导者和第三者交换角色,或让不同的人来进行该训练。注意参与这个训练的人应该是孩子熟悉的,并且孩子能区辨该人的所属物件。
- 使用人物的身体部位进行命名练习
训练四
使用带有人称代词的完整句子回答问题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提问后,孩子能够独立在5秒内使用带有人称代词的完整句子做出正确回答。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发音清晰度能让陌生人听懂。
- 个人信息的问题举例:谁是【名称】?、谁在【工作单位】上班?
- 关于外形特征的问题举例:谁穿蓝衣服?谁戴眼镜?谁扎着小辫子?提问的内容需是孩子视线范围内可观察到的。
训练设置:
由于涉及到“他”,训练中需要加入第三位成员,该位成员在训练过程中只需要坐在位置上,不需要与孩子有任何的互动或回应。
教导程序:
1. 孩子、教导者和第三者围成一个圈坐;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目光对视1秒以上);
3. 教导者提问;
- 每次训练中,每个人称出现的次数相同;
4. 教导者等待1-2秒;
- 如果是个人信息的问题,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按以下顺序辅助:
(1)教导者给指令,如“指一指谁在【工作单位】上班” (这一步是为了确认孩子知道提问中涉及的是哪一个人);
(2)如果孩子未指出那个人,教导者指向目标人物,然后重新提问,如“谁在【工作单位】上班?”;如果孩子指出那个人,教导者重新提问时仍然可以指着目标人物;
(3)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予人称代词的口语提示;在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指着目标人物(不要有接触)。
- 如果是外形特征的问题,孩子无反应或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按以下顺序辅助:
(1)教导者给指令:“指一指【外形特征】”(这一步是为了确认孩子知道提问中具有指定外形特征的是哪一个人);
(2)在孩子指了对应的人后,教导者重新提问“谁是【外形特征】的?”;
(3)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予人称代词的口语提示;在给予口语提示的同时,教导者可以同时用手指着目标人物的胸口位置(不要有接触);
5. 当孩子正确仿说后,教导者立即口语表扬“对了,【转换人称代词后的完整回答】”(如:他在超市上班。),并给与代币;
- 如果发现在反馈中加入了“你/我”的描述会干扰孩子的学习,比如在教导者反馈时,孩子会再一次仿说。因为反馈中的你我与孩子表达的你我是相反的,所以孩子跟着教导者的反馈来仿说的话,是一个错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导者在反馈中不加入人称代词的复述,只说“对了” 就可以。
6. 重复步骤2-5。
- 每次训练可进行9-12个回合,即每个人称代词有3-4次的练习机会。
游戏:观察记忆大挑战
游戏材料:
- 孩子可以熟练区辨的动作卡片
游戏程序:
1. 游戏者(三人以上)围圈坐;
2. 主持人讲述游戏规则:我们来玩【观察记忆大挑战】的游戏,我们先每人抽一张卡片,然后一起做出卡片上的动作,当我说停的时候,大家都停下来。然后我会挑一个人来提问,比如“刚才谁拍手了?”被问的人需要使用人称代词来回答,比如“你拍手了”。如果回答正确,就可以得到【强化物名称】;
3. 游戏开始:参与游戏者每人抽一张卡片;
4. 当主持人说“开始”的时候,游戏参与者一起做卡片上的动作,保持5秒左右;
5. 当主持人说“停”时,所有游戏参与者都停下动作;
6. 主持人随机找一个游戏者提问(可以多提问孩子):“刚才谁【动作名称】了?”
7. 被提问者做出回答;
- 如果孩子不记得,主持人可以让孩子猜一个人,也可以让所有人重新再做一遍动作,即重复步骤4和5;
- 无论孩子指谁,都需要使用正确的人称代词;
8. 所有游戏参与者把卡片翻开;
- 如果孩子说错了,告诉孩子错了,并指出正确的玩游戏者(这一步是游戏的结果,与人称代词的使用无关);
- 如果孩子说对了,则按约定给予奖励;
9. 下一轮可以换其他游戏参与者当主持人。
王坤
(BCaBA,南京)
杨楠
(BCaBA,天津)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