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庆: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所谓教育,就是干好两件事情,赋能和塑情。
赋能以生存,塑情以悦己利人。前者首先“眼里有我”,后者做到“眼里有人”。当然,能和情,其实是交织纠缠,相互依存,难分彼此的,但从服务于个体所需和所在群体这个角度上,也就是从它们的功能上,大体上可以看出这么两个方向。但凡可塑造、可赋予的,都可以视为一种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情操、情怀也是一种可行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生来具备一些基本的种族繁衍延续所赋予我们的先天能力,它们是我们后天一切学习的起点和基础。但仅靠这些,没有人可以活过一个星期。四十多亿人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这两个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靠着后天的学习(教育赋能)而且能够靠着后天的学习填充我们的天赋生命。
所谓能,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能力。也就是干某件事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说“干某件事的能力”,而不说“干某件事”呢?那是因为干某件事总是和场合背景相关的,譬如,我早晨起了床,穿好衣服,刷了牙,然后开车到单位来上班。从早晨6点半到7点半,这个时间档口,我最需要做的就是这些事情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能不能做这些事情,对我的生命质量影响很大。但是,譬如到了八点,我开始门诊看诊。从这个时候,一直到下午1点,有时甚至晚上8点,观察并与孩子互动、与父母沟通、处方药物、操作电脑,这些专业的或常识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对我的生命质量影响更大,而不是穿衣服,刷牙和开车。晚上回到家,进厨房做一顿可口的晚餐犒赏自己,做饭的能力,在此时的意义似乎大于其他的能力。
所以,我们习惯用能力,而不说行为,就是因为好像能力一旦获得,它就可以储备在我们身体里,到了适当的场合,就可以方便调用一样。期而得,我们便说“能”;期而不得,我们便说“不能”,期而教(习)得,我们便说“赋能”,得而复失,我们便说“失能”。可见,能与不能,以及各种情形的各种能(况),还是得结合具体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没有了具体情境下的具体行为表现,所有的能都失去了意义。
一天有24小时,一年有365天,一生大概百年。这么大的时间量,需要我们用各种行为(能力)去打发和填充;这么大的时间量,足以赋予我们充分的各种能所需要的练习和准备(机会和练习)。赋能以满足自身生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时间量绰绰有余。所以,我们还需要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关心他者。
无能不能自立,无情则害己残生。
-更多孤独症儿童康复知识请访问郭延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