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基础语言系统23——扩展语言长度(5):使用完整句子

作者: 谆仪行为咨询 2021-09-10

经过几个阶段训练,我们帮助孩子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也逐一教导了各种组合用法,以期扩展孩子语言的长度。我们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和沟通,并且能社交对话中灵活地使用短语和句子,需要简单表达时可以只使用语或短语,需要具体表达时也会使用带有各种修饰成分完整句子。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如何教导孩子使用带有修饰(地点状语)完整句子,然后我们会进一步介绍如何通过训练提高孩子在构方面多样性

训练

使用【人物+地点+动词】的句子描述卡片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张片并提问:你看到什么?”时,孩子能在3秒内独立使用【人物名称+地点+动词】的句子来描述片上的内容。回答时句子语法结构正确,使用室内音量,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先备技能:

教学材料:含有特征明显的人物、地点及动作或活动的图片,如下图所示:

 

  • 在训练初期建议选择主体是一个人的图片
  • 次训练选择5-10张不同的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目光接触;

3. 教导者跟孩子讲述规则,等下我们要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什么,教导者可以使用一张图示范,“比如这张图片,我们可以说:妹妹在公园放风筝”;

  • 用于示范的图片可以是本训练阶段中的图片,但正式开始训练回合时不要马上呈现这张图片;

4.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图片在孩子面前,并提问:你看到什么?”;

  • 每次训练中,图片随机无规律呈现,同一张片不能连续出现2次以上;
  • 如果图片在一次训练中出现多次,确保每次训练中每张片呈现的总次数相同;

5. 当孩子没有按要求的句式来描述,教导者提示孩子缺失部分

  • 经过上一阶段的训练,孩子很有可能使用人物名称+动词形式描述图片孩子该回答时,教导者提示孩子:“你需要说【人物名称哪里【动词】比如当孩子说“妹妹放风筝”,教导者提孩子“你需要妹妹哪里放风筝”
  • 如果孩子的回缺失的是句子其他部分,教导者以类似的方式提示。“谁公园放风筝?”或妹妹公园干什么?

6. 果孩子仍然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出全部示范妹妹公园放风筝

  • 在经过一段间的练习后,教导者在提示时可以先给予少量信息孩子2-3秒的时间做出反应。比如,教导者在提示地点时可以说妹妹在……”。如果孩子没有能接下去说,教导者给予更多信息至全示范

7.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在教导者提示填空方式说出的,教导者需要让孩再完整遍。

  • 按孩子能力,教导者可以给予全部示范、部分示范或示范孩子可以连续完整地说出整个句子为前提;

8. 当孩子正确且清晰地以【人物+地点+动词】的形式描述图片后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人物+地点+动词】,同时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的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2秒内给予;

9. 教导者换一张图片进入下一回合教学,重复以上步骤2-8;

  •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

10.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训练使用不固定的图片,则只需要孩子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 如果在训练中使用的是固定的图片,则当前阶段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时,教导者使用新的包含人物地点和动作的卡去测试孩子,如果孩子正确率在80%以上,本项目完成;如果使用新的图卡孩子正确率达不到80%,使用新的图卡继续教导直至孩子使用新图卡正确率在80%以上

 

泛化 

  1. 使用不同的教学材料让孩子描述卡通画、绘本等
  2. 描述现实生活中真人或视频中人物在何地做什么

 

训练 二

使用包含至一个修饰词汇的完整句子 

 

本训练有两个主要目:第一基于自闭症孩子有刻板特征,当他们掌握一种句式后,可能出现刻板使用同一种描述情况。这一情况包括使用单一比如仅使用【人物+地点+动词】仅使用训练学习到的固定,比如只用香喷喷的来形容包子,而不会使用香喷喷的去形容其他东西,或使用其他形容词来描述包子第二,语言能力不足的孩子会倾向使用最少语言来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即使在训练中掌握了同词汇和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会使或单一句子来沟通。所以,在本项训练中我们要求孩子在描述每一张图片时都使用完整句子,并且句子需要使用至少一个与之前所说句子不同的修饰词汇,以此来提高孩子在言使灵活性与多样性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张并提问:“你看到什么?”孩子能独立使用至少包含一个修饰完整句子来描述。要求回答时句子语法结构正确,使用室内音量,且清晰度能确保陌生人能明白。

  • 修饰包括形容、副点状、数量位词、或其他适当的词汇。

 

教学材料:包含明显特征的人物/物件、地点及动作的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与教导者有短暂的目光接触;

3. 教导者呈现一张图卡在孩子面前,并提问:你看到什么?

4. 第一个回合只需要孩子使用包含有个修饰词汇且语法正确的完整句子即算是正确反应。如小熊戴着蓝色手套。

 

 

  • 如果孩子说出的句子不达标准,教导者给予口语提示,提示可以是提问,如“戴着什么颜色手套?,也可以是完整的示范。
  • 正确反应必须是孩子连贯说出整个句子而不是填空式。若孩子在辅助下不能连贯地说完整句子,教导者孩子再连起来说一遍。

5. 在后续回合教导者在每回合中新的图片,孩子仍然需要使用带一个修饰词且语法正确的整句子来描述,并且例):

 

 

  • 孩子使用的修饰词需要与上一合不同。比如一回合中使用的修饰词是颜色形容词,在下一回合如果孩子说“穿着白衣服的小朋友在看电视”就不再作为正确反应。教导者孩子使用一个不同形容或不同修饰成分,如“卷头发小朋友在看电视”或“小朋友在客厅里看电视”;或“小朋友认真地看电视”。
  • 孩子使用与上一回合不同句式即使孩子使用了相同的修饰词汇,也算作正确反应。比如,在上一回合中,孩子说“红色球在珠子的旁边”在下一个回合时,孩子如果“绿色在球的上面”算错误反应(相同修饰词、相同句式),但如果孩子说“红色球上面有顶帽子”(相同修饰词、同的句式)则算正确反应
  • 辅助时,教导者可以提问方式启发孩子,比如“小朋友哪里看电视?”或直接范完整子。

6. 当孩子完整说出句子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并重复孩子完整同时给予代币。

7.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孩子在连续2次训练(跨2天)正确反应百分比达80%以上,本项目训练完成。 

生活中的练习

 

  • 绘本用完整句子描述:开始选择简单的绘本最好是一页一句话就能描述的绘本。
  • 描述生活中他人正在进行事件比如当妈妈在叠衣服时可以孩子你看到妈妈什么?这时孩子只是回答“叠衣服”是不够的,需要孩子回答:妈妈坐沙发上叠衣服
  • 在练习时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使用不同和不同修饰

 

 

练习或日常生活中

纠正语法问题

 

在训练中我们教孩子使用固定的句同时在选择训练材料时刻意挑选了适合的图片确保了孩子不会犯语法错误。然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能会有一些习惯性法,包括省略一些词或加入一些词。这用法并不会度地影响听者的理解,但会影响听者舒适度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遵从日常口语习惯我们还是听懂说话的人表达意思,但总会觉得哪里怪怪的。自闭症孩子经常将学习到的书面语言使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就是的一个例子。再小一的例子如当他问“妈妈在哪里?”我们可以回答“在厨房”;但如果他人问“碗在哪里?”我们就不能回答说“在碗柜”而需要说“在碗柜里面”

 

另外因为要求孩子随机使用各类不同的修饰词,句式也不再是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出现句子成份缺失或结构错乱的情况,比如

  • 句子成份的缺乏,如:将姐姐认真地看书”说姐姐认真地”;将“妈妈在厨房做饭”说成“妈妈厨房”;
  • 不完整短语,在句子表达中有时些短词、字缺失虽然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但是会让听者听起来连贯性。如:将“哥哥在细心剪纸说成哥哥细心剪纸”或“哥哥在细心剪纸
  • 句子语序混乱,:将“帽子下面有红色球”说成“帽,红色的球下面”;将“哥哥在操场跑步”成“操场哥哥跑步”
  • 语搭配不对如:将“热闹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做游戏”说安静的公园里有很多朋友做游戏”。

所以,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发现孩子所说短语或句有语法错误符合日常生活口语习惯时,家长应及时提醒并纠正纠正时要温和地告诉孩子:1)正确或句应该怎2)指出常用的规则;3)给出2-3个其他例子,孩子练

 

胡志芬

 

(BCaBA,广东惠州)

 

魏旭林

 

(BCaBA,上海)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