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儿童孤独症早期有什么症状?家长如何做到早期识别孤独症?如果孩子的发育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出现发育迟缓,有可能就是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征兆。为了不延误孩子的诊断和治疗,家长需要通过日常监测,及时甄别孩子的一些孤独症预警行为。
孤独症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先天性疾病,属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一种,目前尚无确切病因,不能归咎于父母养育不当,也不是心理受伤后的自我封闭,更不是心理疾病。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在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存在着巨大缺陷和挑战。两大核心障碍为:第一,社交沟通障碍;第二,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
不会说话或说话迟,甚至语言倒退是儿童孤独症的常见表现,因此,语言交流障碍成为就诊的首位原因。
孤独症无法做到产前诊断,只能靠家长自己早期监测。有研究表明,如果12个月大的孩子听力正常,但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你喊他不理你,有80%的可能性将来会发展成孤独症。在16个月时,不会讲单词;18个月时,不会指东西,都是一些高危线索。
根据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如果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反复出现以下行为特征,可能就是孤独症的表现:
◆沟通交往
缺乏目光对视、不怕陌生人、不喜欢拥抱、极少微笑。
◆社会关系
学龄前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行为和社会关系理解两方面的缺陷,比如,无法建立伙伴关系,与家庭成员不能正常交往,宁愿孤独一人,抵御触摸,情绪波动大,不主动进行言语沟通等异常行为。
◆感觉异常
听觉敏感,对某种特殊声音喜欢或恐惧。触觉异常、不怕痛。本体觉异常,如喜坐车、喜欢旋转的物品或自己喜欢做类似的动作,运动灵活。
◆兴趣范围狭窄与刻板行为
孩子对多数同龄人喜欢的玩具和活动不感兴趣,或是玩玩具和活动的方式非常特别,对某些物品或活动有超乎寻常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显得重复、刻板、固执,强迫性地固守某些特殊的仪式、程序等。
◆情绪障碍
通常随着年龄渐增,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和表达的能力会有所进步,但是在遇到他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后,则更容易爆发出问题行为,甚至原先已经消失的问题行为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比如,孩子出现破坏东西、攻击他人、自伤等问题行为。
孤独症无法预防,也没有理想的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靠教育干预。6岁之前是干预训练的最佳时期。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疑似孤独症的表现,务必要提高警惕,尽快带孩子去做专业的筛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