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语言系统21——扩展语言长度(3):使用多个形容词描述物件
当孩子能使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语来描述物件后,我们会进一步帮助孩子增加其口语的长度,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使用多个形容词。使用多个形容词来描述物件的训练和前一篇文章中介绍的训练方法差不多,但在介入这个训练之前,我们需要先确认孩子对单个物件能说出多个形容词。比如描述包子可以有:圆圆的、白白的、香喷喷的、好吃的、热腾腾的、软软的等。所以,在训练的第一阶段,我们先教导孩子这一技能。
第一阶段
针对特定物件说出三个形容词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张图片,同时给指令“请你说出三个描述【物件名称】的形容词”,孩子可以在10秒内独立说出3个不同的形容词。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明白。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物件图片(选择有多个明显特征的物件的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告诉孩子规则,在讲述规则时,可以使用一张图片来当例子,如:“请你说出三个描述【物件名称】的形容词,比如包子,我们可以说白白的、圆圆的、热热的、或者香喷喷的”;
4.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图片,同时给予指令“你来说一说【物件名称】吧”;
- 如果图片在一次训练中出现多次,确保每张图片出现的总次数相等(如:五张图片做10个回合,则每张图片出现2次);
- 图片出现的顺序随机,不要有固定规律;
5. 如果孩子说出1-2个形容词后停顿时,教导者重复孩子说出的形容词,然后提示孩子说出更多的词汇,提示的方法包括:
- 提示形容词的类别特征,比如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 提示形容词的第一个字或示范完整的词汇;
- 对于能力好的孩子,教导者在提示时可以不局限于固定的三个形容词(即每个回合提示的形容词略有不同);
6. 当孩子说出三个形容词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并且重复孩子说出的三个词汇,如“对了,包子是白白的、软软的、香喷喷的”,然后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描述物件后2秒内给予;
7. 重复步骤2至6,进入下一回合;
8.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10个回合左右
注意:
如果孩子一直只说1-2个形容词,总要等教导者提示之后才说出更多的形容词,教导者可以在前面步骤的第5步之后加入一个连续说的练习,即当孩子在提示下说出第三个形容词后,让孩子再重复一次他刚说出的三个形容词。如果孩子没有能力自己说出来,教导者直接示范,然后让孩子仿说。
训练完成标准:
- 每个阶段可介入3-5张物件卡片,阶段完成标准为: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在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这个项目没有既定的标准规定一定要做多少个阶段或能描述多少个物件。同时,由于每个物件的形容词均不相同,对于小年龄(早期干预中)的孩子,在这个训练上我们不强求孩子泛化的技能,即对没有教导过的物件不要求孩子直接使用已经学过的形容词来描述。建议家长可以选择最常见的一些物件来进行教学,在进行3-5个阶段的训练后,就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导和练习。
扩展训练
通过训练,孩子有可能会记住描述单个物件的三个形容词,即针对同一物件总是说出一样的形容词。另外,孩子有可能会持续使用【颜色/形状】形容词,无论看到什么物件,都先给出【颜色】和【形状】的答案。这两种情况,在前面的训练中都是可以接受的,即当孩子说出这些形容词时都计为正确反应。然而,如果孩子能力好,我们也希望孩子可以灵活地使用更多的形容词,所以在完成前面阶段后,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下面的扩展训练。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张图片,同时给指令“请你说出三个描述【物件名称】的形容词”时,孩子在10秒内独立说出3个形容词。当教导者再次要求孩子来说一说同一张图片时,孩子说出的三个形容词中至少有一个与前面回合说的形容词不同。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明白。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图片,同时给予指令“请你说出三个描述【物件名称】的形容词”;
4. 当孩子说出三个形容词(这个技能是孩子已经掌握的),教导者夸奖孩子并且重复孩子说过的形容词(如“对了,包子是白白的,软软的,香喷喷的”);
5. 教导者收回卡片后重新呈现同一张卡片,同时给指令“请你说出三个描述【物件名称】的形容词,要使用至少一个和前面不一样的形容词”;
6. 当孩子仍然说出完全一样的三个形容词时,教导者提醒孩子,“你要说至少一个不一样的形容词,比如……”,提示的方法如下:
- 提示形容词的类别,比如,说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 提示形容词的第一个字或示范完整的词汇;
7. 当孩子正确说出新的形容词后,教导者夸奖孩子并且重复孩子说出的三个词汇,如“对了,包子是白白的、香喷喷的、好吃的”,然后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描述物件后2秒内给予;
8. 重复步骤2至7,进入下一回合;
9.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10个回合左右。
第二阶段
使用【形容词+形容词+名词】短语
目标行为:当教导者呈现一张卡片,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时,学生能独立在10秒内使用【形容词+形容词+名词】的短语来描述物件(如:圆圆的红色的苹果、大大的圆圆的西瓜)。回答时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明白。
教学方法:DTT回合制训练
教学材料:物件图片(选择有多个明显特征的物件图片)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
2. 教导者获取孩子的注意力(有短暂的目光对视);
3. 教导者告诉孩子规则,在讲述规则时,可以使用一张图片来当例子,如:“我们现在要用至少两个形容词来说说你看到的东西,比如这个是‘红色的圆圆的气球’”;
4. 教导者随机呈现一张图片,同时给予指令“你看到了什么?”;
- 如果图片在一次训练中呈现多次,确保每张图片出现的总次数相等(如五张图片做10个回合,则每张图片出现2次);
- 图片出现的顺序随机,不要有固定规律;
5. 当孩子只使用了一个形容词来描述卡片时(在之前阶段已经掌握的技能),教导者告诉孩子:“你需要用两个形容词”,然后重复孩子已经说出的形容词,接着提示另一个形容词的第一个字,如“白白的,香……”;
6. 如果孩子仍然未做出正确反应,教导者给予完整的示范,如“白白的,香喷喷的包子”;如果孩子按填空的方式完成了描述,如“香喷喷的包子”,教导者夸奖孩子说对了,然后要求孩子连起来说一遍;
7. 无论是在第5步或在第6步,当孩子正确且连续地以【形容词+形容词+名词】的短语形式描述了卡片,教导者马上夸奖孩子“对了,这是【形容词+形容词+物件名称】”,并且给予代币;
- 夸奖与孩子的正确反应之间0秒延宕;
- 代币在孩子正确描述物件后2秒内给予;
8. 重复步骤2至7,进入下一回合;
9. 当孩子集满5个代币,给予兑换强化物。若强化物为食物,孩子吃完后(口腔清空)进入下一个回合;若强化物为玩具,当孩子接触强化物15秒后收回,进入下一回合。
- 每次训练进行10-15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如果每次训练使用的图片都不相同,当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在80%以上,本训练项目完成。
- 如果每个阶段使用固定的图片(5-8张),则阶段完成标准为: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在80%以上;然后使用另一组图片(5-8)张来测试,如果孩子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80%以上的正确率,则本训练项目完成;否则则继续下一阶段的训练,直至孩子实现技能的泛化。
扩展训练:
和前面一样,如果孩子固定使用两个相同的形容词来描述物件,教导者可以在第二次呈现物件卡片的时候要求孩子至少用一个不一样的形容词来描述物件。如果孩子说不出来,教导者给予提示。训练程序参考前面的扩展训练。
第三阶段
提高孩子使用形容词的主动性
虽然我们在训练中教会了孩子使用单个或多个形容词来描述物件,但我们会发现,孩子很少会主动去使用这些形容词。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教学法,利用孩子想要得到物件的动机,来提高孩子主动使用形容词的行为。
目标行为:当孩子想要得到某物件时,能独立且正确地使用【形容词+名词】的短词来提要求。在提要求时,孩子使用室内音量,并且清晰度确保陌生人能够明白。
- 注意:如果孩子目前已经能用简单句子来提要求,比如“我要玩XX”、“我要吃XX”、“我可以玩XX吗?”等,在这个训练中,目标行为可以是带形容词的简单句子,如“我可以玩【形容词】XX吗?”
先备技能:孩子已经能使用词语/短语/句子对看得见的物件提要求(训练方法见【基础语言训练1】使用物件名称提要求)。
教学方法:随机教学法
教学材料:孩子的偏好物3-5样
教导程序:
1. 教导者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训练也可以在地面、沙发等没有桌面的地方展开);
2. 教导者在孩子面前展示他喜欢的物品(比如,玩具汽车),但是不能让孩子拿到物品;
3. 教导者等待孩子提要求。在等待时,教导者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引发孩子的动机(包括但不限于):
- 教导者在孩子面前把玩物件
- 教导者在孩子面前吃或假装吃食物
- 教导者以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
- 注意:如果在呈现偏好物15秒后,孩子没有做出想要获得物品的反应,这说明了孩子目前对这个物品没有动机,教导者换另一个物件,重复步骤3。
4. 当孩子使用正确的短语或简单句子提要求时(按孩子目前的语言水平),教导者提示孩子要使用形容词,如:你要什么样的汽车呀?
- 孩子可以使用任何适当的形容词,比如黑色的汽车、跑得飞快的汽车、四四方方的卡车等;
5. 如果孩子没有使用正确的形容词,教导者示范正确的短语或句子;
6. 无论是在步骤4或5,当孩子使用正确的带形容词的短词或句子提出要求时,教导者立即把该物品给孩子,同时以自然的口吻回应(如“给你【形容词】汽车”);
7. 在孩子玩偏好物(如玩汽车)10秒后收回,如果是食物则等待孩子吃完(口腔清空),进入下一回合训练,重复步骤2-7;
- 建议每次训练10-15个回合。
训练完成标准:
- 阶段完成标准:孩子连续两次训练(跨两天)正确反应百分比在80%以上;
- 训练完成标准:当使用新的偏好物时,孩子能独立使用带形容词的短词或句子来提要求,正确反应百分比达到80%以上。
日常生活中的
泛 化
从效率上而言,我们会使用最省力且能达到目的的方式来沟通,比如,早餐有包子、油条和豆浆,我们只需要说“包子”,别人就明确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了,这时候,我们就不会费力地说“热腾腾的包子”。反过来,如果有多种包子的选择(大肉包、豆沙包、奶黄包),这时我们就不会只说“包子”,而是会加上前面修饰的词汇,以得到我们明确想要的那个包子,而不是任意的一个。孩子也是一样,即使他们在训练中学会了使用形容词,在日常生活中也未必去使用。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就需要刻意地对孩子做一些要求,以促进他对形容词的使用。
在这些练习中,有一些是自然的,比如帮孩子挑衣服,我们可以问孩子要穿哪件T恤,孩子就需要说黄色的T恤;如果孩子有多件黄色的T恤,他就需要说黄色的有小熊的T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习惯的操作方法是接着提问,比如孩子说“黄色的”,家长可能会问“是有小熊图案的吗?”这时孩子就只需要回答“是”,而不再需要使用形容词。所以家长这时可以问“哪件黄色的?”,那孩子就需要进一步用形容词来回答“有小熊图案的”。在家长找到T恤拿给孩子的时候,可以示范“是这件黄色的有小熊图案的T恤吧”。家长时常在孩子面前示范正确的描述,孩子慢慢地也会学着用类似的方法来描述。
另外一些情况是我们刻意安排的,比如吃饭的时候问孩子要用哪个碗,我们可以问“你要用什么来盛饭?”,这时孩子会说“碗”,家长可以再追问,“什么样的碗呢?”然后辅助孩子回答“白色有蓝花的碗”。这一类的训练为什么说是刻意的,是因为其实不通过孩子详细的描述,我们也知道用哪个碗吃饭,让孩子具体描述单纯只是为了增加他练习使用形容词的机会。
下面我们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展开练习的例子:
1.在吃点心或者吃水果的时候,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你想要吃什么?”,如果孩子只是说“饼干”,我们就可以提醒孩子说“美味的饼干”、“香喷喷的饼干”、“好吃的饼干”、“脆脆的饼干”、“酸酸的话梅”、“咸咸的话梅”等。当然,也可以在孩子吃完饼干的时候问孩子“饼干是什么味道的?”,通过结合当下的情景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生活中的用词。
2.晚上睡觉前,让孩子使用“形容词+名词”来选择明天要穿的衣物。家长可以准备好不同的衣服,裤子和袜子摆放在床上(每样2-3件),然后问孩子:“明天你想穿什么衣服”。这时候孩子会简单的回答:“蓝色的”。你可以要求孩子说具体,蓝色的毛衣。当孩子说了以后,可以夸奖孩子:“恩,不错,这件很漂亮”。
3.家长如果知道孩子有特定使用的物品,比如特定颜色的勺子,杯子,玩具等,而孩子已经能对缺失的物品提要求,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使用“形容词+名词”的句子。比如在吃饭的时候, 你可以不给孩子勺子,当孩子只用名词提要求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另外一把勺子。当孩子说不要时,提醒孩子具体描述什么样的勺子,比如红色的勺子、长长的勺子。当孩子正确地描述后,家长再把勺子给孩子。
4.家长可以把孩子要玩的玩具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当孩子找你帮忙的时候,你可以要求孩子具体的描述,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描述来帮孩子拿玩具。
游戏
1.小小建筑师
先备技能:孩子能命名立体形状
游戏材料:拼搭的积木玩具 ,如下图:
游戏规则:孩子需要按图来搭积木,但积木由家长控制。孩子按图上显示的积木的样子通过明确的描述来向家长索要相应的积木,比如“绿色带紫色点点的正方体”“蓝色的十字型”等。当孩子按图正确搭好积木时,给予奖励。
规则变化:对于能力好的孩子,我们可以把游戏变为竞争型的。家长事先把图片按难度两两组合(积木数量相同的为同一难度)。游戏时,把两张图片正面朝下放在桌面上,家长和孩子各拿一张。搭的程序和上面相同,但增加一个计时的环节,最终谁耗时最少就赢得游戏。如果孩子在控制积木时故意赖皮,拖延不把积木拿给家长,家长可以向孩子重申规则,要求孩子按规则来玩,否则也可以算他输。
2.猜猜我拿了什么
游戏材料:可以插卡片的帽子或头圈,物件卡片。
游戏程序:
- 将不同物件卡片放到盒子内,两人面对面坐着,每个人抽出一张(卡片正面对着别人),然后将卡片插在自己的帽子上,即别人能看见,自己看不见。如果孩子不会自己插卡片,或者是孩子自己插卡片不能保证孩子自己不看卡片,这一步可以由家长来完成。
- 双方交替向对方询问相应的特征来猜自己的卡片,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比如:拿到的卡片是香蕉和蜜蜂,互相的提问可以是:
- A(蜜蜂):是可以吃的吗?(B:不是)——第1轮
- B(香蕉):是可以吃的吗?(A:是的)
- A(蜜蜂):是活的吗?(B:是的)——第2轮
- B(香蕉):是甜吗?(A:是的)
- A(蜜蜂):是动物吗?(B:是的)——第3轮
- B(香蕉):是红色的吗?(A:不是)
- A(蜜蜂):是四条腿的吗?(B:不是)——第4轮之后可以开始猜物件
- B(香蕉):是黄色的吗?(A:是的)
- A(蜜蜂):是会飞吗?(B:是的)
- B(香蕉):是长长的吗?(A:是的)
- B(香蕉):是香蕉吗?(A:是的)——猜物件必须跟在一个提问之后
游戏规则:
- 提问者必须使用描述特征的词来提问;
- 游戏者必须在问过至少三轮问题后才可以开始猜;
- 提问者不可以在没有提问的条件下直接猜物件名称,换句话说,至少问一个问题才可以猜物件;
- 提问者如果想要猜物件,在提问之后可以直接猜,不需要再等一轮(这个条件是为了确保猜的人至少问了一个问题);
- 最先猜出自己的卡片是什么的赢得游戏。
邓晓蕾
(BCaBA,上海)
刘竹琴
(BCaBA,上海)
朱璟 博士
(BCBA-D,新西兰)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谆仪行为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