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这一点,我解决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进普校上学这条路,对谱系娃的家长来说真是处处皆考验。上学前,要考虑如何选择学校,要不要陪读,怎么跟学校和老师解释孩子的情况;进学校后,便担心孩子怎么和同学相处,会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会不会被欺负,一颗心悬着就没放下来过。
对于上学前的准备,我们前些天跟大家分享的豆妈的故事(陪读被拒,老师一句话让这位妈妈转悲为喜),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例子。豆妈雷厉风行,双管齐下,一边帮助自家豆豆提高能力,一边不停为他攻克环境障碍,顺利地把豆豆送进了普小大门。豆妈的经验,可以为计划将孩子送入普校的家长们提供思路。
而孩子进普校后,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如何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环境?对此,本期的两位故事分享者,三牛妈和童爸,可是非常有发言权,他们都是孩子已经在普校待了好几年的家长,在他们的努力下,孩子能力得到最大提升,校园生活安稳而日渐丰富。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他们的经历和心得。
三牛妈:以退为进,慢慢来,他们总会接受我的孩子
三牛进了普校,三牛妈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家孩子不被别的孩子和家长接受。精心给三牛挑选了陪读老师,却依然不放心,因为三牛那时的情况太典型了。
刚入校的三牛,在教室里完全坐不住,老师说话也不听,而且特别敏感,几乎对学校的一切——早读、升国旗、早操、语文课齐声朗读,都接受不了,动不动闹情绪,只能由陪读老师带着在校园里晃。
三牛妈着急,但又清楚知道急不得。首要的事,是保证三牛不对学校和班级秩序造成太大影响,这样才有可能长久地待下去。
于是,三牛妈用上了各种办法,来降低三牛的“存在感”。
跟学校商量后,决定让三牛每天只上半天学,另外半天去机构干预,一边融合,一边补习弱项,而不是把孩子完全扔到学校——容易引起反感。
给三牛办理随班就读,既减轻老师教学考核的压力,也避免别的家长抱怨三牛拖了班级学业的后腿。
整个一年级,不让三牛参加有家长在场的集体活动,怕孩子们刚入学,家长都比较焦虑,也会更介意三牛这个特殊孩子的存在。
对外把好环境关,对内则由陪读老师、家庭和机构干预多管齐下,锻炼和培养三牛的能力。慢慢地,三牛能待在教室的时间越来越长,三牛妈初步的目标达成了。
学习中的三牛
下一步,就是怎么帮三牛更多参与到校园生活中。
二年级时,三牛的身影开始在班级活动中出现。有时三牛遇见一些小问题,陪读老师会轻声让同学提醒他,增加三牛与同学之间的互动。
“早上好!”刚开始听到同学们跟他打招呼,三牛无动于衷,陪读老师就一点点地引导他回应,直到三牛会主动跟同学说“早上好”。
当三牛在陪读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克服障碍、融入集体时,三牛妈则进一步帮三牛做好“后勤保障”,积极地加入了家委会。而且凡有活儿必到,总是默默承担没人愿意做的苦活、累活,慢慢地,就在班级群里混了个脸熟,有时忙完还会得到刷屏致谢——“感谢三牛妈妈为班级的付出!”
“我还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家长。这么算来,我得学校奖状的时间比三牛还要早一个学期呢!”三牛妈略带自豪地说。
比得奖状更开心的,是家长们渐渐接纳和包容了班里有个需要专门有人陪同的特殊孩子;还有老师们对三牛的理解和照顾。三牛从一年级到现在四年级,班上一共换了5次班主任,任课老师换得更多,但每次老师们都会特别认真、仔细地交接三牛的情况,用不着三牛妈操心。
同学们也很自然地把三牛当成了班级一员。在学校消防演习的时候,当三牛终于鼓起勇气从两层楼高处往下速降,全班同学高声为他加油;当三牛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去表演他最熟练的双手拍球的时候,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当三牛妈送三牛去上学的时候,有同学在校门口看见三牛,会很大声地、自然地叫三牛的名字,然后跟他一起走进学校。尽管三牛全程高冷范儿,都不怎么看人家……
三牛和同学
同时,三牛个人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今年疫情后复课,三牛在课堂上的专注和跟随度有了很大进步。学校同意给三牛每周加两个半天的课,这样,三牛每周就有两天全天在学校上学啦。
三牛以前坚决不碰学校的饭,经过陪读老师两年多的塑造,逐渐可以吃点主食,到这学期有了重大突破。现在三牛在食堂吃饭不但能吃完,而且已经学会自己去添饭,还不忘跟食堂师傅说:“多加肉!”
还有前不久,三牛第一次独立完成数学考试,拿到了16分。数学老师为了保护三牛的自尊心,也看到了三牛的进步,将16分改成了“好”。还专门在试卷上写道:“你太棒了,自己独立完成,没有落下一道题,进步非常大,继续加油呀!”
三牛妈说到这里,感动得要落下泪来。她在说起这一件一件小事的时候,滔滔不绝,并且自动过滤了回忆里的艰辛和痛苦,只愿记得三牛每一次令人欣喜的进步。三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付出和铺垫,但对三牛妈来说,只要三牛在慢慢变好,那些都不值一提。
采访童爸前,就听泡爹说过,童爸的情商特别高。这一点,在童爸为童童融合所跟人打的交道中,处处可以体现出来。
童童刚入校的时候,生活自理和行为规范都还不错。她在课堂上最大的问题,一个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走神。另一个是会做一些跟课堂无关的小动作,比如无聊时把自己的马尾辫解下来,然后重新再扎。这些小动作,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听课。
“童童的注意力只能持续10分钟左右”,老师告诉童爸。为了提高童童的注意力,童爸把小区里几个孩子聚到一块儿,在家里给他们上集体课,每次童童快要走神了,童爸就及时地把她“拉”回来,强化童童专心听课的行为,慢慢延长童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光在家里干预还不够,童爸试着跟老师建议,在课堂上每隔10分钟的样子,问童童一个简单的、她能回答上来的问题,答对了就给她代币奖励。
“我会把自己在家里用过的一些有效,同时操作比较简单的干预方法告诉老师。当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一定不是教老师怎么做的口吻,而是讲述以往经历的口吻。最后可以问一句,不知道在学校里适不适合这样去做?适当地放低姿态。”童爸饶有经验地说。
在向童童提问的过程中,老师又发现,童童特别缺乏自信,回答问题的声音总是很轻。童爸知道后,就对家里说话的音量做了等级划分,分别录下不同等级的声音放给童童听,然后教童童区辨音量大小和相应等级,再教她选择合适的音量去回答问题。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只要童童用了合适的音量,都会得到两倍代币奖励。
对于童童小动作过多的问题,则由老师直接提醒童童。老师也特意叮嘱坐在童童周围的同学,及时地提醒和帮助她。
社交方面,童童性格比较乖巧、文静,没有攻击性的行为,但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太恰当的社交行为,比如说话时习惯指着别人,或者同学被老师批评时在一旁笑。
“童童因为不恰当行为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我告诉老师的干预方法也会大大派上用场”,童爸有些得意地说,“老师可以正确地引导童童和同学互动。”
更多时候,童童安安静静的,基本不会主动发起互动。为了提高童童的社交能力,童爸想了各种法子。每逢新学期开学,童爸都会让童童带几盆绿植到教室里。一来想着难免童童落单,这时可以去观察绿植的生长过程,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二来绿植的变化也可能吸引来别的小朋友,童童就多了与同学们交流互动的机会。
学校有活动,只要在童童能力范围之内的,童爸尽量都带着童童参与。当然,会先跟童童商量,尊重她的意见。去年暑假,上海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童爸给童童争取到班上5个去社区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名额之一。结果童童越做越喜欢这份工作,每天乐呵呵地跟着成人志愿者,在垃圾箱旁耐心提示居民分类规范。原本只要求去10次,她一共去了20次。
这类活动参加得多了,童童慢慢在社交上没那么羞怯了。而总是积极支持班级活动和班级工作的童爸,也成为老师心中的模范家长。老师呢,看到孩子和家长的努力,自然就会对孩子更上心。
和老师打好关系还不够,同学关系也不能忽视。童童在班上有两个关系不错的小伙伴,都是童爸“找”的。一个小女孩,跟童童幼儿园就是同学,也住同个小区,关系一直不错。有一次,小女孩想报跳舞班,但她父母有些犹豫。童爸就抓住“机会”跟女孩父母说,童童也想学,让她们一起学吧,有个伴儿,回来还能一起练习。后来女孩如愿上了跳舞班,心里很感激童爸,跟童童的关系也更近了。
另一个小男孩,学习不太好,放学后经常被老师留校。童爸接童童时常能遇见男孩妈妈,打个招呼,聊聊天,渐渐熟悉了,就试探着把童童的情况透露了一些给她。男孩妈妈主动表示会让自己孩子多帮助童童,而小男孩确实也做到了。
“有一次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排队接水喝。但有个调皮孩子偏要插队,童童就指着他说,你干嘛插队?你要喝水,就要到后面排队。对方气得要打童童,还好有两个小伙伴拦住他,让童童脱身去找了老师。”童爸回忆起来,依然印象深刻。
“现在,童童五年级了,各方面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的改善”,童爸说,“上课走神,做小动作,还有自言自语等等问题行为的频率都降低了很多;也会去帮助同学,借借文具,帮着擦擦黑板什么的——她是班级的‘黑板志愿者’。这是老师告诉我她主动帮个子不够高的同学擦黑板的事情后,我跟老师提议的。”
童爸对童童现在的情况感到满足,但对未来仍抱着更大的希望——“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孩子身上顽固的问题行为全部消退掉”,童爸语气是笃定的,“我相信,只要我脚踏实地地努力,孩子会越来越好。”
与普通孩子不同,谱系孩子上学,更多的事情和挑战落在了家长身上。如何跟学校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如何打消别的孩子和家长的疑虑,让他们不反感特殊孩子的融合;如何让孩子能不被环境丢下,在和普通孩子的社交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没有哪一个方面,是容易的。
但我们有像三牛妈和童爸这样的家长,不慌不乱,不急不躁,带领孩子一点一点地克服障碍,也迎来了可喜的变化。愿他们的故事,能为或许正因孩子融合不顺而焦头烂额的家长提供经验,也带去希望。孩子一定有慢慢变好的可能,我们要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相信他们,保护他们。
文章版权为ALSOLIFE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