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自闭症 or 多动症,还在傻傻分不清楚?

作者:ALSO孤独症 2021-01-14
编译 | 马凌冬
Paul Micallef 在30岁之前是一名航空工程师,30岁那年被诊断为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
 
之后的五年,Paul 的日子比当工程师的时候忙多了。他先后创立了Asperger from the Inside(亚斯伯格内部报道)和Emotions Explained(情绪情感的解释)等网站,致力于帮助千千万万跟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并传播神经系统多元化的理念。
 
过去十年多,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诊断率一直上升。我经常碰到孩子的诊断在高功能ASD与ADHD中来回转换,一个医生一个说法,一段时间换个诊断。
 
是不是社交不行的就是ASD?坐不住的就是ADHD?当然没那么简单。作为一名勤奋的乐于助人的谱系人士,希望 Pual 的观点能帮大家更好地区分这两种诊断。

 

           

首先,两种诊断的共同点很多,都是神经发展障碍,都影响行为和情绪调节,都有社交问题,都经常被“正常人”误解;都是男孩被诊断的居多,女孩容易被忽略,成年人也容易被忽略;都是隐形障碍,外人不知道,仅仅为看起来“正常”,我们已用尽了所有力气。

 

除了相似性,Paul 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在相同的表象下,自闭症群体为什么这么做,而多动症群体又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虽然都不正常,但各有各的不正常。” 打个比方,有的人调频过于用力,导致频率过高,有的人则过低。如果把正常范围放中间,在通常情况下 (不包括个别情况),ASD在下面(多数调节过度,over reguration),ADHD 在上面(多数调节不足,under reguation).

1. 缺乏注意力

ASD很难开始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一旦开始又很难转换注意力。超聚焦的注意力(hyper focus)模式一开启,全世界都不存在了。就像一辆火车,启动难,一上轨道却停不来。

 

ADHD“注意力缺陷”是 ADHD 的金字招牌,周围的分心物实在太多(hyper distraction)。需要高度刺激(hyper stimulation) 的大脑,别人永远也跟不上,能满足我们的仿佛只有千变万化的电子游戏。

 

想法多,简直火花四射,但很难付诸于行动,坚持到底。粗心的错误一大堆,谁让周围新鲜的刺激太多呢!好处是,一旦确诊ADHD,有成熟的临床药物可以帮助ADHD提高注意力。

 

 

 
2. 不爱/不会聊天

ASD:对社交情景不明白。“干嘛聊天呢?我不懂别人说这些有什么用?”。 如果努力参与聊天,经常会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猛说。 归根结底,属于社交技能的欠缺。

 

ADHD:会聊天,明白别人为什么聊天,也有能力参与。但由于脑洞太大,需要的刺激多,往往提不起兴致:“又在聊咖啡和天气,有什么可说的?”……真心听不下去……打了10个哈欠了…… 跪求说些有意思的……

 

                       

3. 单方面不停地说

ASD:遇到自己的特殊兴趣,ASD经常满嘴跑火车。单向地说,执着地讲,不需要也不在意别人的参与和反馈。原因还是不懂社交信号,认识不到别人不爱听;严重一些的,别人受不了离开了,还会追着继续说。

 

ADHD : 跟注意力更有关。ADHD的注意力被环境中的新鲜事物吸引,没有注意到听众早没兴趣了,甚至无聊得在挠墙,所以会继续说。

 

 

 

4. 执行功能欠缺
ASD:两种诊断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执行功能欠缺,比如不能有效控制冲动、管理时间、管理注意力和缺乏组织能力等。ASD没完成任务常常因为缺乏适当的辅助,比如没有视觉辅助就想不起来该做什么。或者信息呈现的方式不对,比如视觉学习是孩子的强项,但讲课都是语言形式,没有笔记和板书。
 
ADHD:像注意力欠缺一样,ADHD在执行功能方面也是百分之百中枪。我们有足够的理性,知道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有能力去完成,但就是会被分心,就是会感到心烦意乱!很大的原因是情绪调节方面的问题。
5. 缺乏动因
ASD:很多事对自闭症人士来说既困难, 又得不到强化,这与他们普遍的过度调节有关。ASD人士不愿意在不想做的事情上花费很多精力,比如聊天。大多数人的交往以情感为基础,关系为框架,这些都是 ASD人士的弱项,所以经常显得动因不足。
 
ADHD:ADHD人士的动因与无法抑制冲动、不能协调情绪有关。这里面有生理因素,比如大脑中多巴胺含量低等,如同注意力,有成熟的药物可以帮助改善。
 
 

研究表明30%~50%的自闭症患者表现出ADHD症状,与此类似,  三分之二的多动症患者表现出自闭症特征(Davis & Kollins,2012)。 

 
早期正确的诊断有助于孩子得到正确的治疗,避免错过重要的学习时期。
 
Paul 在两种诊断中游离过,三十多岁,感到最大的挑战不是尽量让自己显得正常,而是了解自己,提高情商,与家人朋友维持健康亲密的关系。
 
-END-